根據宿遷市發改委今年第一輪農產品成本收益調查顯示,傳統稻麥種植畝均凈收益只有617元,向土地要效益,就不得不深化糧食種植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夏收時節,新模式、新產業,正為宿遷市廣大農民帶來更大的效益。
據了解,從去年開始,姬樓居陸續有村民開始嘗試稻蝦共作的新模式,第一年畝均效益就提高了4倍多,讓很多村民看到了新的希望。
就這樣,去年秋收后,不少村民主動找到村里,要求參與稻蝦共作新模式,一下子就發展了到了一千三百多畝。
“稻蝦共作”,是小龍蝦養殖與水稻種植共用稻田,利用稻田的淺水環境、輔助人工措施,既種稻、又養蝦,“糧漁雙贏、生態環保”,以提高稻田單位面積效益的一種經營模式,既肥田又能降低水稻的病蟲害。這種立體生態技術,使得稻田不施農藥,種出來的生態稻米完全達到天然無公害標準。涵養水土,給土地一個緩釋期,種植出更優質高效的水稻,徹底恢復整個區域生態環境,而且養殖的龍蝦品質也比其它水域的龍蝦要好。
泗洪縣界集鎮農服中心副主任朱江:“我鎮通過成立合作社,成立專門的經紀人隊伍,依托我們蘇北糧油稻米加工企業的優勢,來解決我們的龍蝦大米從生產到加工到銷售一條龍,讓我們廣大的蝦農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增加我們百姓的收入。”
記者從農業以及發改部門了解到,稻田小龍蝦每畝凈效益達到傳統稻麥種植的四倍以上,穩定且高效,另外由于種植經驗成熟,廣大農戶在種養成本、種養管理等方面有所改善。此外,像草莓、多肉、鮮桃、瓜蔞等高效作物,以及藕蝦等新型套養模式的興起,成了廣大農村富民增收新途徑。
總共: 1頁
作者:吳兆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