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為了補齊農村發展人才這塊短板,泗陽縣招引一批有能力有學識的返鄉新村干,扎根農村基層,為百姓致富增收增添了新動力,成為鄉村振興的生力軍。
上午,在里仁鄉張鄭村的一塊蔬菜基地里,二十多名村民正在給萵苣除草,隔壁村的村民孫桂榮從基地建成就在這里務工,成了一名職業農民。
泗陽縣里仁鄉河濱村村民孫桂榮:有活她就打電話給我們過來說,需要栽就栽種就種,五六十塊錢一天。
孫桂榮口中的她,就是基地負責人張凡。去年九月,在家鄉招才引智政策的吸引下,張凡辭去了外地工作,回鄉創業,并競聘上了張鄭村黨支部副書記一職。上任后的張凡,盤下村里荒廢已久的100畝塑料大棚,準備種植萵苣新品種——飛橋紫葉香。但面對技術和資金上的困難,一度陷入迷茫。
泗陽縣里仁鄉張鄭村黨支部副書記張凡:鄉里給我們申請了紅創貸,還有家庭農場貸,這種貸款利率比較低,還有就是在我們工作中,包括大棚種植管理過程中,如果遇到困難解決不了的,鄉里都會全力以赴地來幫我們解決,還會定期不定期地帶我們去學習培訓。
在政府的幫助下,張凡種植的第一季萵苣收了二十多萬斤,凈賺12萬元,飛橋紫葉香也成了上海、蘇南等地市民餐桌上的寵兒。現在,蔬菜基地帶動了三十多名當地村民務工增收。
泗陽縣里仁鄉張鄭村黨支部副書記張凡:給他們提供一條龍的服務,從種植到技術,到管理方面都全程服務,等到這些都成熟了以后,我們再建立自己的大型的合作社。
泗陽縣里仁鄉組織員企管助理王浩:我們通過資金,政策和技術一系列幫扶來帶動和引領新村干創業,通過新村干的創業,來激發整個鄉村的創業活力,來激活整個鄉村發展的一池春水。
以創業帶動就業,從根本上轉變農村固有的守舊觀念,返鄉新村干在優化農村干部隊伍結構的同時,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活力。截至目前,泗陽縣452名“新村干”累計創建專業合作社26個、創辦富民項目287個、流轉土地1.4萬余畝,輻射帶動13600余名群眾創業就業。
總共: 1頁
作者:吳兆剛 泗陽記者站 泗陽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