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垃圾塑料遍地堆到綠水青山相映成輝,建國七十年來,宿遷市宿城區耿車鎮以敢為人先的創業精神,和不斷求變的革新理念,闖出了一條致富路,也走出了向綠水青山要金山銀山的生態發展之路。
孩子沒受過窮,他們無法理解長輩們為什么要死死抱著塑料回收加工這個“臟活”不松手。但在大人的眼里,這些生計可是來之不易的發家之本。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剛剛起步,在地處蘇北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耿車鎮,還有很多家庭經常為填飽肚子而發愁。
宿城區耿車鎮居民邱永信:“后來公社黨委要求,向破爛進軍,名字起了個叫“破爛堆里扒黃金”,我們先解決溫飽問題。”
為了響應鎮里號召,邱永信率先去浙江考察市場,回來就湊錢開廠,帶著全家人一起創業。他們買來廢舊塑料進行分揀,然后加工成塑料顆粒,最后再賣到浙江去,一時間生意十分紅火。
宿城區耿車鎮居民邱永信:“那時候我一開始干,我一年能賺十萬八萬,也非常不簡單了。買一輛舊的普桑車,可不得了了!”
一時間,邱永信成了全鎮、乃至全省的榜樣。耿車鎮的居民們看到他的成功,紛紛照葫蘆畫瓢做起了塑料加工的生意,后來發展為鄉辦、村辦、戶辦、聯戶辦“四輪齊轉”的“耿車模式”。1986年,耿車鄉村企業發展到38個,戶辦、聯戶辦企業發展到4567個,企業總產值達到3.17億元。也是在這一年,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關注到耿車這個蘇北最窮的“討飯鄉”走上致富路的“耿車模式”,并與“溫州模式”、“蘇南模式”進行比較,認為“耿車模式更適合于廣大缺乏工業基礎的農村”。從此耿車鎮聲名鵲起,一時間響徹大江南北,成為華東地區規模最大的再生資源回收交易基地。然而,“耿車模式”在帶來財富的同時,也犧牲了全鎮的環境,耿車一度被環保部列為全國八大重點環境整治區域。
宿城區耿車鎮居民邱永信:“(說)耿車有錢,光要錢不要命,光顧自己的口袋,不顧自己的子孫后代!”
形勢已十分嚴峻,改變迫在眉睫,2016年,宿遷市委、市政府全面啟動廢舊物資回收加工綜合整治工作,一場攻堅戰就此打響。
宿城區耿車鎮黨委書記徐光良:“我們全鎮132名村組的干部有98名在做廢舊物資,所以我們要做村組干部的工作。第一個拆除自家的廢舊塑料加工設備的是我們的黨員,第一個跳進溝塘組織清淤的也是我們的黨員?!?/P>
黨員以身作則,行政強力推動,促進了工作的開展。耿車僅用66天時間,就治理廢舊塑料加工經營戶3471戶,關停貨場59個,拆除違章建筑21.7萬平方米,拆除機器設備2100戶3100臺(套),清理外運廢舊物資40余萬噸。與此同時,耿車對經營戶轉型發展板材家具、塑料制品的,給予新購設備價格10%的補助,如果發展農業園藝,可以獲得大棚建設資金40%的補助。
宿城區耿車鎮居民張先進:“我目前有21余個大棚,咱們的大棚補助資金大概有300萬元左右,每天的銷售量大概一萬多元,接近兩萬元,有40%的利潤。”
隨著轉型成功的企業越來越多,良好的環境也招引了一大批新的企業落戶,全鎮企業的銷售額2015年為30億元,到2018年增長到50多億元,年增長率超過20%。在經濟增長的基礎上,耿車用3年、投資5.5億元建設生態的宜居家園、生態環保創業園和生態農業示范園,逐漸找回了綠水青山,恢復了宜居的環境。
宿城區耿車鎮黨委書記徐光良:“2018年總書記在全國的兩會上強調,要“推動鄉村生態振興,堅持綠色發展”;還說過,“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支撐點”,我們要認真地踐行總書記的指示精神。讓我們的環境越來越好,讓我們的經濟發展水平越來越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