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江、靠海、靠上海、位居“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交匯點,南通得天獨厚的區位發展優勢,為他們帶來了政策、資本、技術、人才等巨大紅利,在此基礎上,南通市委、市政府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人才作為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讓一批新技術、新成果加速轉化,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為經濟“邁向中高端”積蓄了新動能。
記者 張紫靜:“大家看我手里這款產品,看著像一款麻類產品。其實是一款化纖產品。別看簡單的技術上的突破。融入了非常復雜的染整等10多道工藝。因為外觀時尚性價比高,深受歐美市場客戶的青睞,像這樣的產品在海安啟弘公司比比皆是,可以說技術加紡織的融合,最終讓海安啟弘贏得了市場。”
作為一家從事中高檔經編面料生產和經營的現代化企業,啟弘紡織在建設之初就將科技創新融入企業發展命脈。在硬件上,車間所有設備都是目前經編領域全球最先進的;在軟件上,公司每年都會拿出銷售收入的3%投入研發。
海安市啟弘紡織副總經理 熊友根:“現在主要是以加拿大大學跟鹽城紡織學院做產學研合作,目前我們公司自有的研發人員在接近80個人。”
目前,企業已自主研發出用于沙發、服裝、家紡的三大類爛花絨系列產品,取得高新技術產品6項,擁有5項發明專利、9項實用新型專利以及38項外觀專利。
海安市啟弘紡織副總經理 熊友根:“我們公司現在銷售4.5個億左右,銷售額里面有百分之七八十是我們公司跟產學研合作的成果轉化。”
為打破傳統紡織行業生產流程長、工藝路線復雜、一次性合格率低的局面,啟弘紡織還創造性地將信息技術全面應用到生產全流程。
記者 張紫靜:“我身后這塊巨大的屏幕雖然讓人看著眼花繚亂。但投放的都是海安啟弘公司所有的生產流程和關鍵性的數據。如果說哪個數據出現了出現異常,這里和生產車間會第一時間收到反饋。”
生產全流程數據集中監控管理平臺,總投資一千多萬。在這里,智能化制造、自動化控制、數據化管理,有效提升了管理水平和運營效率。2017至2018年間,企業用工減少了20%,但年銷售額卻從三點多億上升至4.5億元。
海安市啟弘紡織信息管理部部長 孫雅冬:“制造行業要是還是按照傳統的模式去運轉的話,我們的成本是非常巨大的,我們要走智能制造這條路。”
面對社會的高速發展、企業革新永遠沒有終點,2017年處于轉型發展爬坡過坎的南通,感受到了人才、技術的制約。
南通市科技局局長 李吉平:“把外面的優秀人才吸引回來,它需要平臺需要載體,這些平臺載體不是泛泛的講建一個機構,它需要一個整體的謀劃。”
記者 張紫靜:“大家看我的身后,到處都是一片熱火朝天的忙碌景象,在這片1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南通用最好的環境,最優的政策,聚力打造“科創、文創、醫學、會展四大中心”,以科創為核,以人才為本,智能將成為南通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發動機。”
圍繞打造“區域科技創新引領區”、“滬通創新資源合作承載區”的城市創新功能核,中創區重點瞄準科研院所、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研發中心與總部等8類招引對象,大力招引科技型項目和“雙創”型人才。
為了讓中創區的人才吸附能力更強,南通將最優的環境放在了這里。從區域位置看,中創區位于南通市區的地理中心,地鐵、高架穿境而過,又緊鄰沈海高速、興東機場、火車東站。學校、醫院、會展中心等配套設施也已破土動工。同時,還特制了“100億科創基(資)金”和建設“100萬平方米人才公寓”“兩個一百”的政策支持體系。
栽好梧桐樹、引來金鳳凰。目前,中央創新區共有在談項目50多個,其中上市公司數10家,有部分已經簽署合作協議。
通富微電副總經理 蔣澍:“在那個區域里面,多了很多類似的科創企業或者類似產業上的企業,所以我們在那邊做研發的話,我們會有一個比較好的環境。第二個就是政府支持產業創新。”
南通市委常委 宣傳部部長 陸衛東:“以“創新要素高度集聚,創新力量充分涌流,創新智慧競相迸發,創新能力全面提升”為目標,打造南通“創新城區”,在不久的將來,中央創新區一定成為南通城市新中心、科技創新新高地和青年人才集聚區。”
創新是產業發展的不竭動力,更是地域經濟向前邁進的強有力推手,在經濟新常態下,向創新要發展、用技術換動能的南通,實現了經濟的又一次騰飛,在超過1300家高新技術企業的帶動下,去年8427億元地區生產總值,讓發展中的南通,離GDP萬億俱樂部更近了一步。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后發的宿遷,離不開創新、創造,大踏步向前,更需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