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草綠,又到一年清明時。宿遷市宿城區屠園鄉要道村村民吳佃良義務守墓60多年,去年,老人離開了人世,他的兒子吳龍創又承擔起了守護烈士墓的責任。
離清明節還有十幾天,屠園鄉要道村烈士墓陵園變得熱鬧起來,當地許多群眾自發來到這里緬懷先烈。今年第一年接棒亡父吳佃良守陵園的吳龍創,正忙著清理園中雜草。
吳龍創:(早晨)五點這樣來,給里面的草鋤鋤,抽空買點鮮花,讓人家來看環境也好一點,也是對烈士一種尊重,我這種做法也是跟著我父親的步伐走。
吳龍創和父親吳佃良共同守護的這18座無名烈士墓是1948年江淮人民解放軍第101團在洋河戰斗中犧牲的100多名戰士。由于父輩曾從事過地下黨工作,吳佃良自小就對革命烈士有很深的感情,總會不自覺地去墓地看看。退伍后,吳佃良堅持每天到墓地清理荒草,保持著這里的莊嚴肅穆。從少年到老年,從青絲到白發,18座無名烈士墓已經成為吳佃良心中最“放不下”的“精神家園”。
吳龍創:都給我們講現在死難的烈士,你就當做是我在戰場上戰死時也像他們這樣,你當做是我埋在這里的,我被他精神打動。
經過吳佃良和屠園鄉的多部門聯動,18座無名烈士墓由原來的1000多平方擴展到了3畝多地,不僅新立了烈士紀念碑,還修繕了道路及兩座農橋,為前來瞻仰緬懷的人們提供了便利。2018年11月,吳佃良因器官衰竭住進了醫院,在醫院里他念念不忘的還是烈士陵園里的那些烈士。
吳龍創:人一直到最后,就到最后還跟我講我死了以后你要繼續像我一樣守護這些烈士,我說行,我答應你。
守一段刻骨的歷史、守一種精神的傳承,“守墓老人”吳佃良幾十年初心不改,義務守護一座英雄的“家園”、靈魂的寄所。同時兩代人的無縫接力義務為無名烈士守墓,在當地也被傳為佳話。
宿城區屠園鄉要道村村民 胡光洲:他這個精神教育我們應該向他們學習,他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各個群眾的敬佩,我們在清明節都回來祭掃,沒有事和吳龍創就來這里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