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楚網訊 1月9日,記者從市委市政府召開的專題發布會上獲悉,《關于2019年民生實事項目實施意見》已經正式出臺。突出的是“為民”二字,就是關乎民生、響應民意,開出更符合群眾口味的“民生菜單”。
根據2020年與全省同步建成高水平全面小康社會任務的總體要求,我市確定到2019年底基本實現“三優、三安、四提升”的工作目標。 “三優”即教育布局更加優化、醫療服務更加優質、供水保障更加優良;“三安”即人民群眾更加安居、公共出行更加安心、食藥供給更加安全;“四提升”即群眾收入有效提升、幫扶成效有效提升、服務功能有效提升、環境質量有效提升。
為確保這一目標的實現,市委市政府組織做了大量的調研工作,征集了大量的民意和各界人士的意見,深入研判比選論證后,編排了2019年民生實事項目100項,并確立了368億元的總投入計劃。
市委副秘書長、研究室主任,市委市政府督查室主任王德鵬受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的委托,在發布會上對《2019年宿遷市民生實事項目實施意見》的出臺背景、實施重點、特點和亮點進行了詳細的介紹。
王德鵬說,歷年來,宿遷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視民生工作,每年都集中一定的資源和力量,實施一批民生實事項目。這些民生實事得到了廣大市民的認可,提升了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王德鵬強調,今年市委、市政府將“一號文”定為民生文件,預計總投入367億元,都是歷年來沒有過的,就是要突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為確保各項民生實事項目的實施和推進,所涉及的費用都是由保障、有來源的。
外鏈:
重點實施十大類100項民生實事:
1.教育布局更加優化:年內南外仙林分校宿遷學校、蘇州外國語學校北校區、宿豫區廬山路小學建成投用;馬陵中學西校區、運河學校等6所學校主體施工;豫新初中、太湖路小學等學校啟動建設;建設宿豫區廬山路、市湖濱新區運河幼兒園等8所幼兒園,基本解決“入學難”問題。
2.醫療服務更加優質:全方位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每個縣區規劃建設1—2所公辦區域醫療衛生中心,加強優質醫療資源供給。加大全市村醫輪訓力度,推廣普及應急救援知識,提升醫療服務技能水平。
3.供水保障更加優良:深入實施區域供水完善提升工程,加強集中式飲用水源地長效管護,建成24小時在線水質監測、視頻監控系統。實施駱馬湖嶂山水源地取水口延伸工程,更新改造農村地區供水管網1500公里,啟動銀控二水廠等擴建項目,有效保障供水水質安全、水壓穩定。
4.即人民群眾更加安居心:把改善農民群眾住房條件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抓手,圍繞“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生活好”,科學優化城鄉空間布局,啟動農民集中居住新建、改擴建項目123個,其中示范項目15個,新增6.6萬戶農村居民實現住房條件改善,推動農民安居樂業。年內完成中心城市棚戶區改造164萬平方米,推進中心城市112萬平方米定銷商品房項目建設,不斷提升城市居住品質。推動市區房地產延期交付項目化解不低于20個。對鐘吾醫院、青海湖路等10個易澇片區進行集中整治。改造16個老舊小區,在40個居民小區建設“智慧物業”信息化服務平臺。
5.公共出行更加安:推進市區公共交通一體化,新投放80輛城鄉公交車,加快“好巴士”快速公交系統建設,啟動建設城西公交樞紐站和100座港灣式公交站臺(含改造),有效改善城市交通環境,緩解城區擁堵狀況。建設“城市大腦”智慧交通系統平臺,提供方便、快捷、安全的出行訊息。完善靜態交通服務體系,建成市級智慧停車平臺,新增公共停車泊位5000個,有效緩解“停車難”問題。建設LNG充氣站,為城市公交車補給燃料。完成市區6350輛公共自行車提檔升級和站點優化。持續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新(改)建農村公路704公里、橋梁180座。實施農村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1545公里,保障群眾出行安全。
6.食藥供給更加安全:開展食品小作坊示范點建設,加強日常監管。推進農貿市場快速檢測體系建設,擴大農藥殘留、獸藥殘留檢測范圍,保障“菜籃子”安全。實施校園“明廚亮灶”工程,對全市100家學校食堂統一安裝監控設施,實現數字化監管。按不低于800例/百萬人口比例開展藥械不良反應(事件)監測,完成1200批次藥品監督抽檢任務。從主城區向縣區、鄉鎮拓展24小時服務藥店50家,為群眾健康“守夜”。
7.群眾收入有效提升:利用線上招聘、專場招聘、“春風行動”等多種招聘方式,提供就業崗位3.5萬個,將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下,切實提升群眾工資性收入。實施農業產業富民示范行動,發揮產業和項目引導作用,促進增收惠民。增強就業創業服務能力,創建省級創業型街道(鄉鎮)10個、社區(村)100個、園區1個。加大創業青年、職業農民、退役士兵、高技能人才、殘疾人、電商人才、婦女等人群培訓力度,全年累計培訓超10萬人次。加強現代化實訓基地創建,優化學校專業結構,提升就業培訓的針對性。繼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促進農業增產增效。
8.幫扶成效有效提升:加大精準扶貧力度,力爭年內剩余22.46萬低收入人口基本脫貧、38個省定經濟薄弱村脫貧達標。完善低收入戶大病補充保險政策,全面落實各學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教育資助政策。按照到2019年底提前實現我市低收入人口人均年純收入達到6000元和以縣(區)為單位實現城鄉低保標準一體化的要求,繼續提高城鄉低保標準。持續實施殘疾兒童免費康復訓練,為持證殘疾人購買意外傷害保險,提升優撫對象保障水平,開展農村留守兒童和孤棄兒童關愛保護服務。化解信訪積案400件左右,辦理法律援助案件和法律幫助5500件以上。
9.服務功能有效提升:新建(改造)4座標準化農貿市場和宿城區城西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建設6座城市之家,其中關口、梨園城市之家年內投入使用,魏井鄰里中心、廬山、康堡、駱馬湖城市之家年內主體施工。加強服務陣地建設,改造提升19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完成主城區1.9萬盞路燈改造及亮化提升。在市區公共場所試點建設居民身份證、出入境、車輛駕駛人管理等業務自助辦理一體化服務站。對市食藥監局、交通局等14家單位庭院進行開放式改造,擴大城市共享綠地。建成市、縣老年信息化服務平臺;市區建成老年人助餐點10個,老年人助浴點5個;失能特困老人集中供養率達80%以上。加強社會治理,完成市、縣(區)、鄉鎮網格化平臺建設。全市新建(擴建)70個標準化母嬰室。實施“平安宿遷”基礎建設提升工程,不斷增強群眾安全感。建設企業開辦“全鏈通”綜合服務系統,推廣應用電子營業執照,升級完善不動產“一窗受理,集成服務”系統,打造更加高效的惠企便民平臺。通過4G/5G網絡建設及配套升級改造,更好地推進網絡提速。全年組織開展地方傳統文化演出、舉辦美術、書法、攝影展等惠民活動不少于1000場;在中心城區廣場放映公益電影500場。建設城市書房4個、提升改造300個村居(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有序開放大型體育場館,不斷豐富群眾文化生活。
10.環境質量有效提升:實施15條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完成50條縣鄉河道疏浚整治任務。對為民河等8條排澇河道進行疏浚治理,推進中心城市西南片區水環境綜合治理。扎實推進《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圍繞PM2.5減降、空氣質量優良率提升,統籌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加強農村和市區生活垃圾分類治理,健全生活垃圾分類收運體系。加強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完成養殖場治理300家。繼續實施民生園林擴量提質,新(改)建發展大道運河橋南側、宿豫區文昌小學等12處民生小游園。大力推進“廁所革命”,新建、改造城區、鄉鎮二類公廁27座;實施60家獨立辦公場所機關單位廁所有序開放;改造農村無害化衛生戶廁8000戶。新建鄉鎮污水管網120公里以上,鄉鎮污水處理廠(站)全面運行,村莊污水處理設施覆蓋率達7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