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小田變大田”全面鋪開 繪就未來農業新藍圖
2024年12月17日08:58 來源:宿遷市廣播電視總臺
今年以來,宿遷全市已完成“小田變大田”試點面積10.8萬畝,試點地區分散小田減少80%以上,有效推動了土地資源優化配置。那么,宿遷實施的“小田變大田”改革試點,究竟蘊含了怎樣的深遠意義?對土地政策的未來發展有何啟示?又面臨哪些需要規避的問題與風險?一起來聽聽專家的意見。
南京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 饒芳萍說:“宿遷的‘小田變大田’改革試點工作是以保障農民財產權益為出發點,進行的一種土地權屬調整的改革;它從方便農民自種、鼓勵大戶承包及村集體經營等多個方面,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益,繼而為破解我國平原地區農地細碎化問題提供了思路。因此,我覺得具有重要的經驗外推性。”
饒芳萍教授是國內從事土地經濟與土地政策、資源與環境經濟方向研究的專家。她認為,宿遷“小田變大田”改革試點工作的開展,在推動地方農業現代化轉型、解決年輕勞動力“離農化”、種田人群“老齡”化等多方面矛盾、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等方面,具有顯著成效。她認為,農村地權高度分散、耕田面積細碎化、“地塊插花”現象突出的矛盾,仍是當前鄉村振興中亟待破解的難題,宿遷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開展的“小田并大田”探索,更具有可行性。
南京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 饒芳萍說:“宿遷的‘小田變大田’ 改革是由政府主導的,在農戶自愿的原則下,依托村集體治理平臺,共同參與和監督治理過程。這種多主體參與的治理結構,有利于對農村基礎問題的發掘和農村社會資源的挖掘,有利于穩固治理的長效機制。在這個過程當中,結合了高標準農田建設,綜合考量了地緣、親緣和公共設施布局。這樣,可以讓并地方案更優化;而且,在過程當中,不僅進行了并地,還對并地后的農地經營權進行確認,這有助于從法律層面保障農戶的土地產權安全。”
研究表明,我國農地細碎化使得有效耕種面積減少5% —10%,如果全國農戶實現“一戶一塊田”,我國年糧食產量將提高710萬噸。2023年,我國有1.76億農村勞動力選擇外出務工,年輕一代農民有轉出農地的需求;而一些依靠機械化、智能化種田的新型農業主體有轉入農地的需求,這都為“小田變大田”的實施提供了極為有利的因素;但在具體實施中,高額的并田成本及耕地集中連片后如何適應異質性農戶需求等問題,仍然是地方政府應該重視的挑戰與風險。
南京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 饒芳萍說:“例如一些大戶他可能因為種種原因,放棄連片土地的經營,而一些流出土地的小戶也可能要回承包地進行自種,在政策鼓勵下個別農戶還可能自愿有償退出土地承包權。以上這些情況,都可能損害好不容易達成的土地集中連片經營成果;除此之外,高標準農田建成后誰來管護的問題,以及管護資金從何而來、以及管護資金如何保證的問題,這些都是基層政府要非常重視的問題。”
“民以食為天,食以土為本”。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耕地保護和集約化利用,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明確提出了“總結地方‘小田并大田’經驗,探索在農民自愿前提下,結合農田建設、土地整治,逐步解決細碎化問題。”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強調“穩妥有序開展以鄉鎮為基本單元的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整合盤活農村零散閑置土地”。 饒芳萍認為,宿遷推行的“小田變大田”試點,在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基礎上,充分考量各地實際,一村一方案,一戶一施策,操作靈活,針對性強,對農戶們來說,也更有保障,對實現高效農業發展、助推農業現代化轉型等具有重要意義。但在解決并田后的長效管理、高標準農田的高效使用等方面,仍需進一步細化、探索。
南京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 饒芳萍說:“第一,要正確對待土地權屬之‘變’,保障農民的財產權益。具體來說,首先要防范地方政府的過度干預。在這個流轉過程中充分尊重農民的意愿,地方政府不得通過考核以及獎懲制度,要求基層政府完成流轉任務。可以推進土地確權從‘確小塊’向‘確大塊’ 轉變,積極推進并地后的產權登記和經營權頒證,賦予經營權抵押融資的權能,進而實現‘大塊’融資的規模效應。第二,要注重基礎設施規劃布局,統籌國土、水利、村莊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等規劃,結合土地全域整治、宅基地改革等一體規劃設計、一體推進實施,這樣可以提高農戶共享公共資源社會福利的能力。第三,要加快適應經營方式之‘變’,提升農業生產效益。具體而言一是以產能為依據推進‘小田變大田’,保證歸并前后農戶的農地產能不下降。二是要激勵多元化主體參與,探索建立多元利益聯結機制。例如鼓勵農業企業嘗試通過品牌、技術、服務加盟參與建設;鼓勵農戶通過土地股權化、勞動股權化參與建設項目;吸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機械設備、社會化服務加盟參與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基。眼下正在宿遷市推進的兼顧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小田變大田”改革,對于解決耕地細碎化問題、實現農田的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農業生產效益至關重要,相信隨著改革的深入和經驗的積累,“小田變大田”這種模式一定會在更多地區得到推廣和應用,為實現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注入源頭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