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如歌:從“?魚傳尺素”到“微信如面”
2024年12月03日08:35 來源:宿遷市廣播電視總臺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通信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最初的平信、掛號信、電報,到后來的QQ、微信視頻,通訊方式的不斷革新,不僅縮短了地域的距離,也不斷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模式以及情感交流的方式。
家住宿豫曹集鄉的張承濤老人正在整理過往的舊書信,由于歲月侵蝕,很多信封已經破舊缺角,但泛黃信紙上的字跡,卻情意綿綿。這些信件,有的來自遠方的親友,有的則是工作通信。張承濤今年74歲,當年他考取初中時,因為遲遲湊不齊學費,寫下了人生的第一封書信。
張承濤說:“學費那時候是5塊5,家里沒有錢,我就想起來我一個大舅,他在黑龍江一個農場上班,我寫信給他,問他借錢。”
因為信件關乎自己的學業,張承濤不放心郵遞員,非要自己跑到郵局把信放到郵筒內才放心。大約兩個星期左右,張承濤等來了回信。
張承濤說:“后來寄了10 塊錢給我,那這封信的作用很大哦,對對,可惜信找不到了,大舅也去世了。”
1974年,張承濤被分配到宿遷砂礦工作,自己和親友的溝通還是平信方式,但如果是和外界的業務往來或者是工作需要,就要寄掛號信。
改革開放后,中國的通信事業迎來飛速發展。1990年左右,隨著互聯網的普及,電子郵件和即時通訊軟件開始進入人們的生活。QQ作為中國最早的即時通訊軟件之一,逐漸成為人們交流的主要平臺。它不僅提供了文字聊天功能,還能發送表情,給予對方一定的情緒價值。
那個年代,雖然同學們都坐在網吧相鄰的位置,但出于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大家利用新申請的QQ溝通了一下午,也不覺得膩。后來,楊修志學會使用搜索功能,加上了第一位外地的陌生網友。
市民楊修志說:“我那個QQ是175開頭,后來就搜跟我這個相近的下一號碼,記得是在山東,山東威海,后來上了大學的時候和他一直有交流。”
后來,通訊軟件的使用逐漸從電腦端轉向手機端,微信憑借其簡潔的界面設計、優化的用戶體驗,以及在移動端的功能實現,迅速贏得了廣大年輕用戶的喜愛與追捧。今年27歲的王夢在2015年注冊了微信,從那以后,不管工作還是生活,都離不開微信,各類用途的小程序,快捷的支付方式,更是給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
市民王夢說:“微信更方便一點,不管是語音和視頻,都比QQ要快捷一些,無論是支付方式還是買東西,都使用微信比較多一點,覺得拿現金不方便,習慣性出門就帶一個手機。”
與此同時,郵政服務也在不斷升級。EMS等特快專遞服務不僅提供了航空、陸運等多種郵遞方式,還支持到付、電子面單等多種服務選擇,極大地提高了快遞服務的便捷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