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憑票購買"到"配菜上門" 菜籃子越拎越輕松
2024年11月30日08:33 來源:宿遷市廣播電視總臺
民以食為天,菜場作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隅,承載著歲月的變遷與生活的記憶。如今,市場內琳瑯滿目的菜品陳列,年輕人或許已習以為常,而老一輩人的心中卻會涌起無限的感慨。從往昔的食不果腹,到計劃經濟下的定量供應,再到如今的敞開購買、品種繁多,直至追求安全、健康的飲食風尚,這一路走來,實屬不易。
在宿遷市宿豫區新莊鎮振友社區,市民呂輝拿出了自己保存多年的票證,有糧票、布票還有蛋票。呂輝介紹,在改革開放前,糧食、肉、菜、甜點這些生活必需品都需要憑票購買,因為供應緊張,平時要十分節省使用,只有在過年時才舍得多用幾張。
呂輝說:“碰到逢年過節了,買一點茶食,或者走親訪友買一點果子,用糧票買一點,平時舍不得用。過年時候能吃一頓米飯,那真是比吃肉還香。”
那時物資匱乏,菜場尚未普及,逢集時村民們會沿街叫賣,緊俏物資如肉、油等,則需到供銷社或食品站購買。
呂輝說:“不逢集就沒有人,只有逢集那人才多,賣各種東西,都是老頭老太太在這賣的,賣的雞蛋,小雞,那都是自家的,米糠、紅薯干、胡蘿卜。”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市場供應豐富起來,蔬菜副食品的品種和供應量猛增,小菜場已無法滿足群眾需要,農貿市場應運而生。
呂輝說:“那時候的菜場也不像現在有大棚,那比較簡陋,也屬于露天的,人都集中在那一塊賣,那時候都在室外的。春天賣點小白菜、青菜、蔥、蒜一類的,到冬天,就賣山芋,胡蘿卜、冬瓜、南瓜,這一類東西,沒有說反季節。”
進入21世紀,農貿市場有了新模樣。在市區的西楚農貿市場,2020年改造后,場內寬敞明亮、地面干爽平坦、檔口貨物琳瑯滿目,蔬菜區、肉類區、水果區等功能分區一目了然,前來采購的市民絡繹不絕。攤販仝士榮在西楚菜場已經經營了30多年,他見證了菜場的變遷和發展,從曾經的“臟亂差”一改面貌,更受市民歡迎了。
攤販仝士榮說:“變化翻天覆地的,市場弄的干凈衛生,他們來到我們市場買菜,心里邊看到這市場也舒心,干凈。”
近年來,有關“菜場配套服務”的話題也受到大家的關注。從過去比拼菜品質量、價格,到如今比拼服務意識,殺魚、切菜、去皮、切段、配菜上門……服務升級新模式,為市民帶來了便捷和實惠。菜場還使用了智慧化管理系統,每個攤位前都設有電子屏幕,上面不僅展示了商戶的營業執照、健康證和身份證,市民可以掃碼對購買的食品進行溯源,確保食品檢測合格。
西楚農貿市場負責人尹自然說:“檢測的報告會打印,張貼在墻上面,包括我們的LED屏,上面都有顯示,看我們今天菜品,合格率怎么樣。”
市民梁女士說:“以前小時候去菜場,就感覺挺就比較亂糟糟的,現在感覺就是位置也比較規整,逛的話走起來感覺寬敞,也很干凈,地面很干凈。基本上想買什么都可以買的到,挺齊全的,而且衛生也干凈。”
據了解,2021年,宿遷發布了《宿遷市農貿市場管理條例》完善了農貿市場建設規范制度,市商務局牽頭編制了《宿遷市中心城區菜市場專項規劃》等相關規劃,重點開展“食用農產品批發市場規范化”升級改造,至2030年,中心城區規劃新建36家農貿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