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各地挖掘“隱藏技能” 讓秸稈變廢為寶
2024年10月26日06:26 來源:宿遷市廣播電視總臺
秋收時節,田間地頭的秸稈多了起來。宿遷市各地積極開展秸稈禁燒、綜合利用等工作,讓其變廢為寶。
在宿豫區關廟鎮一處田塊,一臺農機正在有序作業。隨著犁耙翻動,金黃色的秸稈與肥沃的泥土被攪碎并混合在一起,完成了從田間廢棄物到寶貴肥料的華麗轉變,為即將到來的下一季作物播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農機手朱學虎說:“要求主要是深度,最低的要達到15公分,這個秸稈才能還下去,達不到標準,是不行的。”
秸稈還田不僅能夠有效避免焚燒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還能通過秸稈分解,提升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為作物提供更加充足的養分。為確保秸稈還田工作順利進行,關廟鎮成立專門的隊伍,對田間地頭不間斷巡查,確保相關工作落到實處。
宿豫區關廟鎮林河村秸稈禁燒指揮部負責人程順濤說:“一個點位是兩個人,從早上七點鐘到晚上九點鐘,每天都有巡邏,哪邊有火點,我們立即把它撲滅。”
宿豫區關廟鎮農村工作辦公室工作人員李楊:要求每個村、社區配備不低于3輛巡查車,全鎮共設禁燒包保網絡36個,秸稈還田機262臺,在禁燒工作中堅持標本兼治、疏堵結合、屬地管理、源頭控制的原則,把秸稈機械化全量還田作為綜合利用重點。
在沭陽縣耿圩鎮一家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內,成捆的秸稈被投入到機器中再加工,擠壓成條狀,變為牛羊飼料或者鍋爐燃燒資源投放到市場。通過將秸稈再加工,該企業能夠取得年產五萬噸、產值三千萬元的成果。
企業負責人孫大偉說:“大氣污染比較厲害,一旦焚燒秸稈就是滿天都是灰塵,我們這拉回來充分把它利用掉了,包括田間地頭這個雜草,我們也處理掉了。”
在沭陽縣賢官鎮一家新能源公司內,大片秸稈被源源不斷地投入到生物質鍋爐中。這些曾經被視為廢棄物的秸稈,在經過充分燃燒后,可以轉化為源源不斷的電能及熱能。據統計,該項目每年可處理農林廢棄物約30萬噸,不僅實現了二氧化碳減排18.72萬噸,還向國家電網輸送了高達2.4億度的電量。
國豐新能源沭陽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義兵說:“我們主要使用的發電原料,是秸稈加少部分的樹皮等農業廢棄物,在沭陽當地收集秸稈,每年能給農民創收達到70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