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土坯房到多媒體教室 宿遷鄉村小學“向美而生”
2024年10月19日08:58 來源:宿遷市廣播電視總臺
教育是國家的希望,鄉村小學在國家教育事業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在洋河新區實驗小學,幾張珍貴的照片被老師吳晶像寶貝一樣珍藏著。這些照片不僅記錄了他從青澀少年成長為一名優秀鄉村教師的歷程,更如同一部生動的歷史畫卷,展現了鄉村學校幾十年來的巨大變遷。
這張1982年的照片拍攝于原洋北鄉(現洋北街道)農科小學。那一年,吳晶剛剛小學畢業,和同學們一起拍了張畢業照。現在,照片已經泛黃,但依舊可辨學生們的面容,以及身后寫著“團結”二字的校舍。
洋河新區實驗小學老師 吳晶說:“我們(學校)靠運河邊,取水很方便。我們學校旁邊就有水渠,水是從京杭運河引過來的。當時公社考慮到這個位置好,就把農科站設在那,我們所在學校就叫農科小學。”
那時的農科小學,條件簡陋,三排土坯房就是校舍。窗戶破舊,遇上刮風下雨,老師和同學們只能找來草料堵住洞口。
洋河新區實驗小學老師 吳晶說:“一堵起來,屋里就很黑暗,沒有燈。如果下大雪了,課就沒法上,老師只能講講故事給我們聽聽,或者教我們唱唱歌。”
就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校訓依然激勵著每一個孩子努力學習。時光荏苒,1992年,吳晶學成回到家鄉,成了一名鄉村小學教師,并拍攝了執教生涯的第一張照片。
洋河新區實驗小學老師 吳晶說:“這是1992年時候在這個團結小學。你看,從這里面照片看著,校舍發生變化了。我們以前教室都是土墻,一下雨就塌了。那是1982年,現在1992年,十年間變化就看出來了,這里變成瓦房了。”
不僅是房屋變了,教學設施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學生們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享受著更加優質的教育資源。隨著國家教育政策的不斷傾斜和投入,吳晶執教期間,鄉村小學的教育條件逐步得到提升。
洋河新區實驗小學老師 吳晶說:“這是1996年,上面對教育更重視了,當時提出‘合格學校’驗收。主要是為我們學校配備圖書,包括一些小黑板等,老師方便提前備課。有些東西寫到黑板上,直接帶到教室里邊,掛在學生那看,節約時間。”
進入新世紀后,鄉村教育的變化更加日新月異。2000年后,吳晶所在的學校已經配備了圖書室、電腦等現代化教學設備,校園也變得更美了。
洋河新區實驗小學老師 吳晶說:“學校里邊以前都是土路,后來路變硬化了。最大的變化是給學校配電腦了,老師都要進行培訓,學電腦。”
教室里安裝了多媒體設備,老師們可以更加生動地展示教學內容,學生們也能在更加舒適的環境中學習。如今,吳晶已是洋河新區實驗小學的一名資深語文教師。學校里新建了塑膠跑道、書法長廊、舞蹈房和書法教室等設施,校園環境優美,文化氛圍也更濃厚了。
洋河新區實驗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 時先虎說:“我們有風雨操場,就是在下雨的時候,孩子們依然可以到運動場上去練習。我們配備了4間電腦房,新增了舞蹈房、書法教室,孩子們通過學習收獲很多。我們去年被評為江蘇省藝術教育特色學校。”
學校每個教室都配備了空調和多媒體設備,讓孩子們在更加舒適的環境中學習。課堂教學質量提高的同時,學校還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大課間活動和藝術節活動。
洋河新區實驗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 時先虎說:“每年的6月份都要舉行筑夢藝術節,讓孩子們通過寫作、籃球、足球等才藝展示,讓每個孩子都能找到最優秀的自己,成長為最優秀的自己。”
鄉村學校的變遷,既折射出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更體現出國家重視教育,為長遠發展“蓄力”的決心和信心,相信農村教育事業“明天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