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預防中風日:牢記“120”口訣 快速識別腦卒中
2024年05月26日08:31 來源:宿遷市廣播電視總臺
5月25日是世界預防中風日。中風,又稱腦卒中,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全球平均每6秒鐘,就有1人因腦卒中而死亡。中風有哪些先兆?導致中風的原因有哪些?又該如何預防呢?
在宿遷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住院病房,醫護人員正在檢查患者施先生的恢復情況。施先生今年71歲,平時健康狀況良好,但有抽煙和喝酒的習慣。5月20日,他突然意識到自己說話開始失控,便立即到醫院進行檢查,最終被診斷為中風。
患者施先生說:“講話啰嗦,當時這手和腿沒發現什么(異常),左手握不到一起。”
醫生介紹,施先生的癥狀正是中風的典型表現。然而,由于他直到癥狀出現后很久才到醫院就診,因此他的恢復過程較為緩慢。
宿遷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朱發勇說:“你看,左手明顯力量要差一些,這邊是正常的,左腿還行,但是我們查的體征,它受到了影響。”
中風,也稱為腦卒中,根據其發病機制可分為出血性腦卒中和缺血性腦卒中。這一疾病在老年人群體中較為常見,事實上,每增加10歲,中風的風險就會增加一倍。一旦中風發生,它會對大腦造成損害,可能導致殘疾、失去勞動能力,甚至在嚴重情況下危及生命。
宿遷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朱發勇說:“最常見的原因就是動脈粥樣硬化,這個跟好多因素有關系,最常見的我們講的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包括吸煙、飲酒,還有肥胖,或者說經常熬夜都有關系。”
近年來,中風的發生率呈直線上升趨勢,且發病年齡呈現年輕化特點,這主要與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良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密切相關。中風一旦發生,早診斷和早治療至關重要,因此,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學會如何迅速識別中風的跡象。
宿遷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朱發勇說:“現在我們國內最常用的就是‘120’三步法。‘1’就是看他的一張臉兩邊對不對稱;‘2’就是看他的兩個胳膊是不是都能抬起來;‘0’就是聽他講話,講話明顯的不清楚。”
如果身邊有人出現上述任何突發癥狀,應立即撥打“120”緊急電話,爭分奪秒地將患者送往最近的醫院接受急救治療,最好是在發病后4.5小時內抵達醫院。在日常生活中,通過改變不健康的生活習慣,積極控制各種致病風險因素,可以有效預防腦血管病的發生,或者至少推遲其發病年齡。
宿遷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朱發勇說:“控制好三高,不飲酒吸煙,包括不能熬夜,還有就是控制體重這些方面,適量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