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漁樵模式”開啟新型生態循環種養 助推鄉村產業振興
2024年04月23日08:35 來源:宿遷市廣播電視總臺
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產業興旺成為關鍵。然而,農業生產同時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如同一把雙刃劍,考驗著“新農人”們的智慧和決心。在宿遷市的一個農業合作社,他們探索出了一套綠色低碳循環的生態新型農業產業模式,不僅有效解決了牲畜糞污處理問題,而且帶動了產業振興。
人間四月,萬物復蘇,一片生機盎然。在宿遷經開區,有一片被綠色點綴的水面,這是漁樵合作社的100多畝“神奇”水塘。來自四川省巴中市的鄉鎮干部周濤,從網上了解到宿遷獨特的“漁樵模式”,和同事連夜驅車1300多公里趕到這里,進行實地考察,尋求合作。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鳳溪鎮黨委副書記周濤說:“從目前來看,這個項目很好,一個是能夠解決污水處理。二個還能產生經濟效益,這個還能帶動老百姓收益。這個項目,我們回去肯定會大力推廣。”
“漁樵模式”到底有著怎樣的魅力,這還要從模式的開發者姚路路說起。1984年出生的姚路路,是一名全國人大代表 ,也是這家合作社的理事長,多年前,她就運用新思維、新技術,致力于新農業的發展和農村建設。
宿遷經開區漁樵合作社理事長姚路路說:“我是2009年創辦的一個小型的生豬養殖場,但是在我們養殖場迅速發展的同時,就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養殖場的糞污一直沒有合適的處理方式。時間久了,我就覺得對周邊的環境造成污染。”
姚路路意識到,生豬養殖產生的糞肥之所以沒被有效利用,其根本原因在于種養脫節。順著這個思路,她在腦海里逐漸形成了走種養結合、循環利用生態發展之路的想法。為了讓種養緊密結合,她帶領團隊自主創新,采用自制浮床,將水芹、空心菜等蔬菜直接種在水面上,將無害化處理后的畜禽沼液作為營養液,通過科學配比,輸送到種植塘中,供植物的根系吸收,開創了一套綠色低碳的循環生態新型農業產業模式,簡稱“漁樵模式”。
宿遷經開區漁樵合作社理事長姚路路說:“我們整個叫‘畜禽—菜—魚’生態循環立體種養結合模式,它的模式主要有兩大創新,第一是種養結合,養殖產生的糞肥通過發酵后直接轉化為種植水生蔬菜的有機肥料。并且,我們還在水底下套養了一些耐低氧、耐肥水的魚類;第二是自然水體無土種植,我們將自制的浮床置于水面,在水面上去種植一些水生蔬菜、花卉、糧食、藥材等。”
水底養魚、水面種菜、空中掛果,“漁樵模式”有效利用了每一片土地的整體空間,現在,每畝地每年的綜合經濟效益能達到4萬元左右。
合作社種植管養工人石慶陳說:“(水芹)也不用栽,朝這盤子上一擺,頂多三天,像這個頭子全部長起來了,太漂亮了,用不著(另外)施肥,用不著打藥。菜長得又嫩,還又脆,還又好吃。”
宿遷經開區漁樵合作社理事長姚路路說:“傳統的種養結合,一畝地只能容納7到10頭育肥豬的糞肥量。我們的種養模式,一畝地可以容納200頭育肥豬的糞肥量,在土地(占用)這塊,我們就大大減少了。”
看到漁樵模式逐步走向成熟,全國各地前來學習交流的客商絡繹不絕。目前,漁樵合作社除自建12處種植基地外,還幫助全國多地養殖企業配套建設消納糞污,推廣循環利用種植面積2萬多畝;與全國200多家養殖企業建立合作推廣模式,年產值超過3000萬元,每年可解決500萬頭育肥豬的糞污處理難題。今年以來,他們還開發創新了木本水培花卉的生態種植。
宿遷經開區漁樵合作社理事長姚路路說:“現在你看到的我們這個展廳,已經培育了100多種木本的水培花卉,這個是我們今年新上的項目,這個項目,我們從頭到尾做了接近兩年的實驗。它有兩大特色,第一,我們在培育的時候,用到了畜禽的沼液。第二點,我們這里95%左右的植物都是木本的花卉,它的花期長,不用你管,清水養殖就可以了,非常方便。”
漁樵合作社的創新嘗試得到了國家的認可,他們被列為國家農民合作社示范社,“畜禽—菜—魚”模式獲江蘇省農業創業創新大賽一等獎,全國農業創業創新大賽優勝獎;漁樵生態園被列為“國家級生態農場”、“江蘇省鄉土人才創業創新基地”和“中科院江蘇植物研究所畜禽糞肥資源化利用示范基地”。
漁樵模式的成功,不僅為鄉村產業振興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也為解決農業生產循環利用的問題提供了有效途徑,更讓我們清楚地認識到,只有堅持創新,堅持綠色發展,才能讓鄉村產業煥發新的活力,讓鄉村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