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全國三八紅旗手”崔小平:行走在田野間的科研女杰 "三農"夢想守望者
2024年03月09日08:34 來源:宿遷市廣播電視總臺
農業穩則天下安。為發展農業,一代又一代農人在田野間不斷堅守,這其中不乏女性力量。“三八”節前夕,宿遷市從事農業科研工作25年的崔小平獲得全國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25年來,她把試驗田當工作室,把棉花、小麥種當作孩子,刻苦鉆研,悉心照料,為我國育種事業作出重大貢獻。
在洋河新區三葛村的一片試驗田,市農業科學研究院農作物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崔小平正在查勘小麥的生長情況。由于前些天陰雨不斷,田地里非常粘腳,盡管鞋子上滿是泥巴,但阻擋不住崔小平的關切之心。
全國三八紅旗手崔小平說:“因為我們父母是農民啊,我們從小也就耳聞目睹的就是農業嘛,然后就做這個農業之后發現,農業也是多姿多彩的,也很好,而且我也蠻喜歡這個農業的,特別是育種這一塊。”
1974年,崔小平出生于鹽城的一個普通家庭,父母靠種地養活三個女娃。有一年棉鈴蟲大暴發,棉花大幅度減產,家里收入明顯減少,讓崔小平印象深刻。從那時起,崔小平在心中暗暗發誓,長大后要扎根農業科研,尤其要研究好育種技術。
通過努力,崔小平順利考取了揚州大學植物保護專業,畢業后進入泗陽棉花原種場,負責棉花科研項目。作為一名女性科研員,田間地頭沒有飄逸長裙,有的只是長衫雨靴,不論刮風下雨還是嚴寒酷暑,只要為了科研,崔小平起早貪黑在所不辭。
全國三八紅旗手崔小平說:“理論再多沒有實施(研究),也是無本之木嘛。然后我到這邊來,跟著老同志慢慢學,然后自己慢慢琢磨,慢慢思考,慢慢積累,辛苦肯定有一點,但是我覺得這辛苦我還是比較愿意的,一邊苦著,一邊快樂著。”
在一次下地查勘時,有農戶向崔小平反映,農村種地的多為留守老人,體力跟不上,再加上種植常規棉花農資成本高,耗工費時,大家有些想放棄。后來,崔小平和其他研究員組成團隊,通過數千次棉花品種雜交配組,數年的抗蟲試驗鑒定、田間比較、數據檢測,最終選育出一批適合農民需求的高產抗蟲棉花品種。
全國三八紅旗手崔小平說:“育成一些品種,都通過了國家審定,進行了成果轉化,比如泗雜3號,泗雜棉6號,泗雜棉8號,這些都是國審品種。”
2007年,宿遷成立農科院,崔小平接受組織分派轉到現在的單位。除了棉花育種工作,崔小平還牽頭負責小麥的育種工作。和棉花不同,小麥的研究工作更加繁瑣,而且品種審定周期更長,這也意味著“泡在”田里的時間更久。
全國三八紅旗手崔小平說:“6月份要收獲之前,五六點鐘天蒙蒙亮,我們就趕快到地里面進行選種,選種了之后,你還要把它搶到上面,到曬場上去晾曬,如果不曬,濕度大了之后,麥子就變成麥芽,這么多年(成果)就浪費了,所以我們都趕時間,搶時間。”
新品種的培育成功、推廣非常不容易,崔小平說,每年試驗幾百上千個品系,最終全軍覆沒,實驗推倒重新來是常事。即便品系成型,最終通過審定,想要能夠大面積推廣,依然需要耗費很多精力。但對此,崔小平總能保持樂觀,迎難而上。
全國三八紅旗手崔小平說:“我打個比方來說,就這個品種,從你胚胎組合這個A跟B雜交成的一個C,這個C從一個小雜交組合到最終成型的一個品種,順利地能夠通過審定要12年。”
靠著敬業的精神,專業的態度,崔小平從事科研工作25年來,始終堅持在農業科研與生產一線,先后育成棉花品種14個,其中3個品種通過國審,3個品種獲得新品種權,4個品種成為省級區試對照種,6個品種成為蘇、皖、贛等省主推品種,累計推廣1000多萬畝,產生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
全國三八紅旗手崔小平說:“下一步,繼續走我的這個育種行業,把我們小麥育得更好,說得更遠一點,就是說保障我們的糧食安全,盡一份自己的力量。”
科研的“辛苦指數”連著老百姓的“幸福指數”,雖是女性,但崔小平耐得住寂寞,擔得起甘苦,守得住初心,用一顆質樸如麥穗的心,不斷為農業的發展前行著,是風吹麥浪里最美麗的一道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