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培養“土專家”助力鄉村振興
2024年01月24日08:31 來源:宿遷市廣播電視總臺
實現鄉村振興,人才振興是關鍵。近年來,宿遷市通過市、縣(區)、鄉、村等多級聯動,不斷加強鄉土人才隊伍建設,為鄉村振興蓄勢賦能。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鄉村,看一看這些“田秀才”、“土專家”都是如何培養出來的。
年滿6旬的莫安寧是宿豫區一家稻麥種植家庭農場的負責人,每次參加完市里組織的鄉土人才培訓學習后,他都會將所學知識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村里的種植戶們。
宿豫區莫安寧稻麥種植家庭農場負責人莫安寧說:“經過五六年,政府組織鄉土人才學習培訓,我也到了不少省、市、區去學習,參觀各地先進的鄉土人才組織起來的合作社、農場,我經過學習感覺啟發很大,收獲很大。”
以前種地看天,現在種地得靠科技。通過鄉土人才培養,莫安寧認識到“智慧”種田的重要性,陸續購置了多臺先進機械,結合所學經驗,帶領村民們科學種地、共同致富。
宿豫區大興鎮村民顧昌榮說:“回來教我們技術,怎么種田,怎么施肥。我們以前種地,一畝地(水稻)收一千斤左右,現在經過他的指導,逐漸增加了幾百斤。”
2022年,經過省級考核認定,莫安寧成功取得了鄉土人才高級職稱。”
宿遷市人社局專業技術人員管理處處長呂偉說:“他在取得職稱之后,可以享受到一些人才方面的優惠政策,比如可以納入我們職稱評審專家庫。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申報我們市級以上的人才項目,包括市級的‘宿遷英才’學習計劃人才項目。”
宿遷市人社局黨組成員楊蘇峰說:“2023年,我局大力推行‘培評一體’模式,為鄉土人才評職稱,樹立將‘論文’寫在宿遷大地上的評價導向,全年新增910名鄉土人才獲評職稱。”
除了鄉土人才職稱評定,為了更好地發揮鄉土人才在帶領技藝傳承、帶強產業發展、帶動群眾致富方面的引領示范作用,宿遷市不少鄉土人才大師工作室先后獲得省市級榮譽。
宿遷經開區漁樵合作社理事長姚路路,因創新推出了“漁樵模式”資源化利用畜禽糞肥,取得生態、經濟雙豐收,2023年,她的工作室獲評江蘇省鄉土人才大師示范工作室的榮譽。
宿遷經開區漁樵合作社理事長姚路路說:“我們通過自制的浮床在水面上種植蔬菜、花卉、糧食、藥材等,其次,我們還利用畜禽的沼液,通過發酵完全以后,去種植這些水生植物。”
經過姚路路的不斷學習和實踐,目前,漁樵生態循環立體種養模式,已經在全國設立了超過100個推廣點,推廣面積超過1萬畝,年產值超過3000萬元。
宿遷市人社局專業技術人員管理處處長呂偉說:“獲評示范工作室之后,省一級層面會有10萬元的資助,市一級層面會有配套5萬元的資助。在獲評示范工作室之后,姚路路可以依托這個平臺在全市范圍內,更好地發揮示范引領作用,集聚相關領域的優秀人才,開展交流學習、培訓研討、合作等各方面的活動。”
截至目前,全市鄉土人才取得職稱2368人、中級職稱1206人、副高職稱26人、正高職稱1人。2023年新增省級鄉土人才大師工作室7家、示范工作室2家、市級鄉土人才大師工作室30家,縣(區)級鄉土人才工作室86家。
宿遷市人社局黨組成員楊蘇峰說:“2024年,我局將‘鄉土人才培育’作為民生實事項目持續推進落實,預計實現年新增鄉土人才取得職稱不低于500人。對示范帶動成效明顯、獲評職稱的鄉土人才加強扶持,指導創建各級鄉土人才工作室、推薦參加省級高級研修交流等,搭建發展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