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植保飛手”褚躍:我在農田“開飛機”
2023年05月24日08:56 來源:宿遷市廣播電視總臺
當無人機成為新農具,“植保飛手”這一職業就應運而生了。他們活躍在田間地頭、鄉野阡陌,見證、推動著飛防事業的發展。他們用手中的遙控桿,操控著無人機在田間翱翔,用高效的作業方式提供植保服務。接下來,讓我們走進“植保飛手”褚躍的世界。
風吹麥浪,麥香襲人,在宿城區龍河鎮的一片300畝麥田,褚躍正操作著一架植保無人機“呼呼”地升上半空,飛到田間,有條不紊地將配好的農藥灑落麥田。
種糧大戶倪紹輝說:“只要牽扯到防病、治蟲還有除草,都是叫他過來做的。在很短時間內要達到幾百畝的作業量,傳統的人工是達不到的,只有現在飛機飛防,才能達到這個效果。”
雖然植保無人機在空中 ,但是飛行路線褚躍已經提前規劃好,絕不會“亂忙”一通。
褚躍說:“我們現在用的是全自助航線作業,規劃好的航線作業,每次噴弧是多寬,它都是一致的。它不會偷懶,每個地方都會灑到。”
除了線路規劃,續航也是一大重點。褚躍有自己慣用的打法,他會提前準備好三塊電池輪流用,避免耽誤時間。
褚躍說:“我們就是打一罐子的藥,也就是耗個40%的電,還剩60%,剩的電多呢,充電的速度也快一點。”
別看褚躍是一名“90后”,但在操作無人機方面,他可是個經驗豐富的行業“老人”,他做這行的起因是因為心疼父親。
褚躍說:“那時候才種兩百多畝地,人工打藥的話,要背400斤的藥,很累。他要10天才能打完,而且還要找點工人,因為太辛苦了,人家后來陸續也不干了。”
2012年,褚躍到南京參加國際農機展時,接觸到了植保無人機,深思熟慮后,他用所有的積蓄,花了十二萬八千元買了一架植保無人機。之后,褚躍接受了一個月的專業培訓,取得職業證書,正式開啟飛防生涯。現在,褚躍還能想起第一次操作無人機打藥的情景。
褚躍說:“那時候一個小時能打100畝,如果純人工打的話,100畝地10個人的情況下,最起碼也得打一天。200畝地的情況下(使用無人機)也就是3個小時。”
起先,褚躍只是給家里的田塊打藥,但看到效果這么好,褚躍有了一個念頭,能不能把這作為一份工作來干呢?可并沒有人相信他。
褚躍說:“我們的飛機那時候一次才裝8升的藥,相當于畝用量才用500毫升,而那時候他們噴霧器要用藥60斤(每畝),我們才1斤,他們當時不接受,你就打這么點藥,不一定能治好這個病。”
直到2014年,褚躍才在朋友的推薦下,接到了第一個單子,但地點委實有點遠,在新疆。雖然長途跋涉,但褚躍非常激動。后來,隨著國家對無人機技術的推廣和支持,植保無人機漸漸被更多農戶認識、認可。2017 年起,我國還實施了農機購置補貼,引導植保無人機規范應用試點工作,褚躍也迎來了事業上的“春天”。
褚躍說:“一天基本上干個10個小時到12個小時,打藥的時候,都是人在那圍觀,在那看,多的時候一天一萬(元)不是夢。”
植保無人機的高效率工作,讓植保飛手也成了“香餑餑”。2019年時,人社部等三部門,把“飛手”列為13項新職業之一。有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植保無人機保有量僅6500架,而到了2021年底,全國植保無人機保有量可達12.1萬架,年作業面積達10.7億畝次。褚躍說,飛手這行想要做得長久,除了要有專業的操作技能,責任心也很重要。
褚躍說:“打藥一點都不能馬虎,打什么藥治什么病,飛行的速度每秒飛多少米,這是飛手的責任,如果你責任不盡到,那個病你是治不掉的,除草你是除不了的。”
種糧大戶華超說:“我們正常這一片大戶,基本上都是找他過來打農藥、播種什么的,到季節打什么農藥、下多少肥料,都是他們全權負責,我們也不用管,也不用問,他們直接過來。”
現在,褚躍開了一個植保專業合作社,算上他一共有5名飛手,社內機器耕、種、防、收樣樣俱全。褚躍說,農業圈信一句話,“三年入門,五年懂行,十年稱王。”能不能稱王不重要,但他想一直做下去,融入這片土地,成為一名優秀的“新農人”。
植保飛手的出現,給傳統農業注入新的力量,青年飛手也填補了農村的人力“斷層”。我們希望,有更多像褚躍這樣的年輕人加入農業,用好科技利器,加快推進農機裝備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