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篆刻家張權:一方印章 一份傳承
2023年04月09日08:34 來源:宿遷市廣播電視總臺
印章篆刻作為中國的一項傳統(tǒng)藝術,在經(jīng)歷了時間和文化的洗滌后,小小的方圓間承載了千百年的歷史記憶。在咱們宿遷,就有一位篆刻家,二十多年前他與印章結下了不解之緣。
走進泗陽城區(qū)張權的家中,只見客廳的位置并未擺放沙發(fā)、茶幾,取而代之的是滿墻的書架,以及書架前的一方案桌。桌上一排排刻好的印章被擺放整齊。
張權說:“我們叫印者,信也,以前印章幾乎每個人都會佩戴。像之前竹簡書信往來的時候,為了能夠不讓別人看到里面的內容,也會在這個封閉的竹簡上,用一塊泥放上去,然后打上自己的印章。”
張權介紹,在以前,印章是個人身份的象征,有著“見印如人,一諾千金”的說法。在他兒時的記憶里,幾乎家家都有私章。
張權說:“有時會聽到郵遞員到村上面喊某某某,你們家來信了,把私章拿出來。那個時候也是看到大人用的私章,然后自己想著刻著玩,是我最懵懂的對于篆刻的起點。”
小時候的張權不懂篆刻,只模糊地認為上面刻著的字有趣,便用鋸刀上模仿著刻,還把手弄傷了。1999年,張權進入宿遷師范學校學習時,加入了學校的印社,師從宿遷的書畫名家——張峰。
張權說:“起初我們也要像童子功一樣,需要去臨摹一些漢印,漢印都是屬于一種很規(guī)整的,適合初學者的這種,通過臨摹很多很多作品,老師幫我們進行設計,讓我們去臨摹。”
對初學者來說,臨摹一件作品往往要好幾個小時,同社的很多人坐不住,張權總是刻得最久最認真的那一個。
張權說:“那個時候都是買兩塊錢左右的一個石章,刻完以后在地上進行磨,磨完以后再刻。這么大一塊石頭,可以反復的寫反復的刻,最后可能用十幾次才能把它用完。”
畢業(yè)后,同社的伙伴們都不再鉆研篆刻印章,但張權不愿放棄。在一次機緣巧合下,他進入了有著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譽的西泠印社學習,來到杭州西湖邊,跟隨印壇名家崔志強學習。
張權說:“到那里學習后,眼光得到了提高,思想也有所改變,也就更加堅定了我追求的方向,在他的指導下應該說進步是非常非常大的。”
在名師的點撥下,張權專研古璽印風,以戰(zhàn)國璽印為主。
古璽的書體為戰(zhàn)國古文,陰、陽刻并用,印面的構圖也活潑多變。張權手下的每一枚印章都要經(jīng)過精心設計后才能動刀,每一枚都是獨一無二的。
張權說:“在古璽里面有很多東西能夠與我的思想碰撞到一起,古璽里面很多字的字形可以去變換,不受約束,出來的風格也是天真浪漫的。”
里面的一些文字你要去研究,里面的一些審美你要去判斷,甚至我們刻的一些詞句都需要你去斟酌,最后呈現(xiàn)出來美的這些設計。
如今,自他手下篆刻出的印章已有上千方,作品多次入選國家、省、市級篆刻書法展,受到一部分人的喜愛。
張權說:“這也是傳承下來的一種藝術,我們有責任要把它傳承下去,我身邊需要想學習的這些人,我都積極鼓勵,都是去認真的教他們。”
把興趣愛好轉變?yōu)橐簧@研的學問,張權身上的這股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也期待他篆刻出更多好作品,把傳統(tǒng)文化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