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古院落(3)∣華佗殿:延續尊醫重教精神 再現四百年古建筑
2023年01月08日08:50 來源:宿遷市廣播電視總臺
古城宿遷,歷史悠久,宗教文化淵源流長,民間諺語有:“沭陽財主、宿遷廟”一說,形容宿遷的廟宇之多,但幸存下來的為數不多了,有的毀于戰火,有的毀于自然災害,改造后的新盛街復建了華佗殿,這個華佗殿有哪些故事?
“在我身后這個華佗像他高四米、寬兩米,一手拿著葫蘆一手拿著藥箱,背后是我們的萬水千山圖,寓意著華佗在世間行走,懸壺濟世的場景。”
改造后的新盛街保留了原有的“兩橫兩縱七巷”格局,為了打造集“福祿壽禧財”五大屬性的祈福集聚地,充分挖掘老街的文化魅力。新盛街復建了祈福樓、財神廟和華佗殿,復建后的華佗殿位于福星街,大殿中央立有一座華佗像,上方掛懸壺濟世四個大字,兩邊設有祈福墻。
新盛街文旅集團 招商部員工 許藝騰說:“據史料記載,以新盛街為主體的這一片廟宇繁多,除了儒教、釋教、道教三大教之外,還有許多的民間小廟,但是在十年文革中大多數都被拆除了。這次我們老街的建設中,我們選取了部分有代表性的場所,華佗殿就是其中之一。”
華佗是安徽亳州人,東漢末醫學家,與董奉、張仲景并稱為“建安三神醫”。少時曾在外游學,行醫足跡遍及安徽、河南、山東、江蘇等地,鉆研醫術而不求仕途。華佗醫術全面,尤其擅長外科精于手術,精通內、婦、兒、針灸各科,被后人稱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民眾多用神醫華佗稱呼他,早在元延佑五年(1318年),宿遷便在真如禪寺附近建立三皇廟并立碑,其中就有華佗,是一種尊醫重教的精神延續。
新盛街文旅集團 招商部員工 許藝騰說:“這個三皇廟供奉的就是我們中國的十大名醫,這個廟主要是培養醫學人才,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早期的醫學院,但是這個三皇廟在萬歷年間和宿遷城一起被洪水吞沒了,于是人們又在這里建立了華佗殿。它的規模雖然沒有三皇廟那么大,但延續了我們三皇廟的功能,今天我們之所以建立華佗殿,寓意也是為了傳承和延續我們宿遷尊醫重教的歷史和文化。”
在上世紀“文革”時期,華佗殿被拆除。原址復建的華佗殿秉承“尊重歷史、展現歷史”的建設理念,按照“建新如舊”的原則,同周圍清式建筑風格保持一致。
中衡設計總監 新盛街項目設計經理 藍峰說:“華佗殿面闊三間,建筑面積約50平米,殿內有華佗雕像和祈福墻,我們也借鑒相關的華佗殿結構,盡量復原原建筑,建筑風格跟周圍的明清民居保持一致。”
此外,新建的華佗殿東側還設有中毫華佗養生堂,整體融入到“福祿壽禧財”新盛街五大屬性的祈福集聚地,打造宿遷文化新的體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