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8旬老人張用憲:將青春融于林海 用畢生守護古樹
2022年12月11日08:52 來源:宿遷市廣播電視總臺
古樹名木因其具有重要的生態、歷史、文化、科研等價值,被稱為“綠色活化石”,在宿遷,就有這么一位八旬老人,踏遍大半個中國,把畢生的精力投入到古樹的研究和保護中去,將自己的青春融于茫茫林海,用畢生精力去守護古樹,他就是張用憲。
在項王故里景區,一顆有著兩千多年樹齡的老槐樹——項王手植槐,在眾多支架的“攙扶”下,呈現出盎然生機。然而就在二十年前,這棵古樹差點因蟲害導致枯死。
市民張用憲說:“最危險的時候,這顆樹樹高從10.8米降到6米,樹冠160平方米,減少到60平方米。”
在發現這一問題后,張用憲主動請戰,多次自費到北京和南京找林業專家商討、研究救治方案,在發現病因為銹色粒肩天牛蟲害后,他親手實施救治工作。
市民張用憲說:“用熏蒸法來治這個蟲,把這個蟲治住,在地表激發老干不定芽,讓不定芽,誘導出新的根系。”
最終,在張用憲歷時兩年的呵護下,項王手植槐病樹返春,慢慢長出了新的枝葉。
市民張用憲說:“這個樹現在已經是300多平方米,這才20年,擴大了好幾倍,現在高度達到十多米,我心里是很高興的。”
張用憲,1965年畢業于北京林業大學,從東北的小興安嶺到西南的玉龍雪山,他曾在多個國家林場工作;1981年,他調回家鄉宿遷,任嶂山林場場長。退休后,他經常一個人帶上干糧,到各地發掘和研究每一株有價值的古樹名木,周總理故居的觀音柳、宿遷市區的六百年銀杏、皂河龍王廟行宮古樹群……多年來,張用憲救治的古樹名木數不勝數,他用全部心血時刻守護著宿遷的“綠色名片”。
市民張用憲說:“一棵樹,一本書,每一棵樹,它有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地點,不同的特色,它反映著不同的歷史,不同的價值,我們通過不一樣的特點,發現我們宿遷的綠色文化歷史是很豐厚的。”
發現古樹易,但保護起來卻十分困難,張用憲說,古樹名木分布范圍廣泛,管護不易,尤其是管護單位和人員的專業性不足,更是成為古樹名木管護工作中的突出問題。
市民張用憲說:“我想從國家一個立法,再一個動員我們全員來保護,我希望我們把保護古樹名木這項任務落實到我們每一個人,每一棵樹,我都要有人管,現在要抓緊培訓我們的技術隊伍,我們沒有一個專項技術隊伍,想保護古樹,口說那是不行的。”
言行合一,雖然已經84歲高齡,但張用憲仍艱難地奔波在保護古樹的征途上,他先后耗時3年多時間、行程5萬多公里、查找4273株古樹、寫就了7萬字《宿遷市木本植物志》,親自繪制《宿遷市古樹名木分布圖》,這本書填補了史庫空白,在國家綠化委備案,將宿遷每個鄉鎮的古樹名木用國家林業局關于林業規范的標準符號標記。
市民張用憲說:“只要我活著,我就要保護古樹,我盡我的力量來為我們祖國的綠色,作貢獻,這是我人生的價值。”
古樹保護者肖琪剛說:“作為我們現在的年輕一代,我們不僅要學習這些老一輩的養護經驗,還要更進一步的繼承他們的精神,對社會貢獻我們力所能及的(力量),體現我們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