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就業優先 厚植“歸巢”沃土
2022年12月10日08:35 來源:宿遷市廣播電視總臺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在宿遷,在政府政策服務之下,優秀創業人才紛紛返鄉,集聚宿遷、扎根宿遷、筑夢宿遷。
在宿豫區電商產業園內一家電商企業,員工們正在忙于工作。企業負責人李庚潤,是一位“90”后。2014年,他在北京創業做電商,當時主要銷售服裝以及宿遷特產大閘蟹。
光明電商負責人李庚潤說:“那個時候,上下班的話肯定就是坐公交,每天轉公交都要轉兩三次,上班可能要一個半小時左右,時間比較長的。”
李庚潤介紹,在北京創業期間,銷售額一年約一二百萬。隨著宿遷營商環境服務的提升,宿遷當地相關部門也和李庚潤取得了聯系,歡迎他回家鄉發展,并給出了很多優惠政策,于是在2015年,李庚潤決定返鄉。
光明電商負責人李庚潤說:“場地資金會給我們一些支持,政府這邊有組織過大家在一起培訓,而且在2017年的時候,來龍政府也給我們組織提供了一個辦公的場地,在家鄉肯定也會有一些資源?!?/P>
最開始,李庚潤在宿豫區來龍鎮光明村開辦廠房,與電器經銷商合作,進行代運營。
光明電商負責人李庚潤說:“小家電像電飯煲、電風扇、取暖器這些產品,當時我們正好是起步的時候,2015年當時是做了六百萬左右,然后2016年應該是做了六七千萬,因為環境比較好,所以說店鋪做起來相對容易一點?!?/P>
隨著企業的發展壯大,更需要年輕力量補充進來,于是在2019年,李庚潤將企業搬到了宿豫區電商產業園,吸引設計、運營、策劃、銷售等專業的本地人才加入。
為了能將自己的事業做得更好,李庚潤不斷擴大業務范圍,從服飾、小家電到做自己的自營產品、代運營以及匯采。
光明電商負責人李庚潤說:“現在的話一年能做個三千萬左右,大概現在有40個人,而且我們現在還接了一些像美工外包這些業務。我一直考慮的是根據電商的一個環境去轉變,多元化去發展。”
在宿城區電子電氣產業園創業孵化基地,生產機器正在運轉。負責人蔡曉涵也是一位“90”后,他在韓國讀完本科、研究生,畢業后就在韓國創業,主要做進出口貿易,主營化妝品。但是在異國他鄉,總是缺了點歸屬感。
白樺林食品公司負責人蔡曉涵說:“當時的話生意也還算行,但是畢竟自己一個人在國外,然后也會很想家。因為家里面的一些原因,然后就回來了。”
2017年蔡曉涵回國繼續做了一段時間的進出口貿易,之后接觸了電商,想從事食品加工銷售,但是場地以及初始資金讓他犯了難。
白樺林食品公司負責人蔡曉涵說:“去相關部門了解到,他們可以幫忙去注冊營業執照,甚至還可以提供創業地點,就像我廠這個地方是政府提供過來的,前期的話稅收也有一定的減免。房租這一塊的話首先是免租的,政府的話都會有相對應的扶持政策。”
政府的扶持力度讓蔡曉涵堅定了創業信心,他從銷售木耳,轉為加工零食,主要加工水果干、大棗、桑葚干、堅果等。
白樺林食品公司負責人蔡曉涵說:“目前經營的電商店鋪,包括一些社交電商平臺,加起來應該是有將近30家店鋪。銷售額的話,去年我們是做到了3700多萬?!?/P>
隨著企業的壯大,也帶動了不少周邊群眾就業,目前用工人數近40人。
新時代,為每個人施展才華提供了廣闊的舞臺,蔡曉涵表示,只要年輕人有想法有沖勁,敢于創新,敢于拼搏,一定能搏出一番天地。
白樺林食品公司負責人蔡曉涵說:“想承包一些土地,我們自己去種植,自己去培養一些新的東西,后期做一些產品研發的話也更容易?,F在畢竟我們只做是供應鏈的后半段,我們要把前半段把它做齊。”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就業優先戰略,宿遷市各地人社部門也在促進返鄉人員就業創業,著力通過政策支持、主動服務、生活保障等方面吸引在外務工人員、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等群體。
宿城區公共就業人才服務中心主任張新武說:“在2022年,共吸引了4100余人返鄉就業創業;通過新建成的蘇北首家365零工市場,提供就業崗位2.1萬個,全年為企業輸送用工8100人,引進高校畢業生5300人;在子女入學、住房、交通等方面給予扶持,發放購房券、租房補貼等,營造全社會共同關心、支持返鄉就業創業的社會氛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