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宿遷市1413名鄉土人才取得職稱
2022年12月03日08:58 來源:宿遷市廣播電視總臺
作為農業大市,宿遷市鄉村產業豐富,從業人口超210萬人,然而按照現行的職稱評定標準,鄉土人才的梯隊化建設被“低學歷、無論文、缺獎項”三座大山堵死、打散。如何打破束縛,今年以來,宿遷市率先在全省實施鄉土人才培育評價改革,創新推進為農民評職稱,讓1413名鄉土人才取得了職稱。
12月1日上午,在宿城區金康源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內,草莓種植大戶周玉等十名農機技術能手依次上臺,領取中級職業技能證書。黝黑的膚色、厚實的肩膀,周玉說,他從沒想過自己能成為一名鄉村振興技藝師。
草莓種植大戶周玉說:“我以前只聽說教師、醫生有技術證書,像我們種地的也有這種證書,我今天非常高興。”
一個人種植一千多畝地。這在十多年前,糧食種植大戶方春玲,做夢也不敢想。如今依托無人一體化種植模式,她不僅成功做到了,還通過職稱辦認定,拿到了自己的中級職業技能證書。
糧食種植大戶方春玲說:“也對自己十幾年來的付出有一種存在的價值,對自己也是一種肯定,我想有更大的空間,我一個人能種植四千畝、五千畝。”
為了增加職業技術人員間交流,活動現場還將江蘇省勞動模范、江蘇省鄉土人才“三帶”新秀馬騰的合作社授予“省鄉土人才大師工作室”稱號,讓“領頭雁”有歸宿,更好地推動農業技術的更新蝶變。
省鄉土人才大師工作室負責人馬騰說:“我們三年內準備開展四十場精品培訓班,培訓人次在兩千人左右,第二個,我們每年都會引進一個新品種對技術上進行深究、并進行推廣。”
宿城區人社局黨組書記 局長 李宇說:“我們將以省級鄉土人才大師工作室為契機,充分發揮政府政策層面的先導作用,助力鄉土人才作用發揮,打造一支“留得住、能戰斗、帶不走”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在鄉村振興人才事業中挑起大梁。”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鄉村振興,核心在人才。為響應鄉村振興號召,助力鄉土人才“三帶”行動,今年以來,宿遷創新出臺《關于推動鄉土人才聯村強農的實施方案》綱領性文件,率先在全省實施鄉土人“培訓+評價一體化”改革,圍繞地方特色產業,舉辦鄉土人才培養評價高研班,組織養殖大戶、技術能人、經營能手參與培訓。
市人社局專業技術人員管理處副處長呂偉說:“將‘種養面積50畝以上、年創收50萬元以上、帶動農村勞動力就業3人以上’等工作實績、示范帶動作用作為職稱的重點評價標準,以實績代替論文,以能力代替學歷,以貢獻代替獎項,建立了鄉土人才職稱評價綠色通道。”
目前,宿遷市圍繞水產養殖、果樹種植、畜禽養殖、糧食種植、農業經營等舉辦10余期鄉土人才培養評價高研班,幫助1398名鄉土人才取得初、中級職稱,另有高級職稱15名。預計“十四五”期間將培養鄉土人才(高素質農民)6萬人以上,為支持宿遷鄉村產業發展,繁榮鄉村經濟、促進鄉村振興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市人社局專業技術人員管理處副處長呂偉說:“宿遷為鄉土人才發展提供了諸多真金白銀的支持。此外,還在全省率先將鄉土人才納入到宿遷市‘千名拔尖人才培養工程’培養對象,培養期分三個層次,每月分別發放3000元、1000元、500元培養補助,目前已累計發放近一百萬元直接補助到鄉土人才個人。我們將圍繞鄉土人才職稱評定,進一步加強工作,為我們鄉村振興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撐,讓農民把論文寫在大地上,讓職稱走進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