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億3千萬人上網 如何讓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
2022年11月24日08:31 來源:宿遷市廣播電視總臺
互聯網時代,手機加快了生產工作、生活起居的節奏,健康碼、移動支付、外賣、在線掛號、網購等都需要電子信息技術的支持。然而,老年群體似乎與時代阻隔著一條肉眼可見的“數字鴻溝”。隨著我國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如何幫助老年群體適應智能時代,不讓一個人“掉隊”,引人深思。
目前,全國互聯網上網人數已達10億3千萬人.“智能手機什么都好,就是很多功能用不明白”,面對各類互聯網應用,不少老年人都有這樣的困擾。近日,中央民族大學相關調研組公布的一份調研報告,在對智能手機老年模式的認知、使用狀況調查時,只有1.18%的受訪者表示“非常了解,始終使用”,13.24%的受訪者表示“比較熟悉,經常使用”。67.5%和58.3%的老人認為上網時的字號、字間距不符合他們的生理狀況,難以看清文字。47.75%的老年人明確表示不太愿意學習新應用軟件,很多受訪者拒絕接觸“非必需”軟件。
功能不要多,按鍵音量大,需求看似簡單,實則反映出老年群體主觀上對于落伍于智能梯隊的一種妥協。為此,2021年,工信部開展“互聯網應用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專項行動”,在政策引導下,不少互聯網平臺推出“關懷模式”的服務和功能,微信有“聽文字消息”功能,美團、支付寶、抖音等擁有較多老年用戶的熱門應用軟件,均推出了“長輩模式”按鈕。
江蘇互聯網協會副秘書長、江蘇通信學會科普專委會副主任周斌說:“我們老年朋友要有一個積極的心態擁抱互聯網,這是一個主觀上的。使用這個智能終端是我們擁抱互聯網的一個非常有效的途徑,那我們就掌握相應的一個技能,在平時的使用當中,把用的場景把它慢慢積累歸納,我們老年朋友就可以跨越數字的鴻溝。”
老年人對于智能生活的渴求,也讓一些不法分子鉆了空。2022年6月,甘肅省白銀市公安局發現有人在網上發布“申報安置房”、“疫情補助”、“鄉村振興”等虛假項目信息,誘騙全國各地老年人投資,受害老年人遍布全國各地,涉案金額200余萬元。2022年7月至8月間,沭陽縣發生多起通過虛構“微信轉賬換現金”的詐騙案件,這樣一來,老年人和親屬則更加擔驚受怕。
教授級高工、江蘇聯通督導專員沙甲戊說:“他不敢給他的長輩用,你要交錢我幫你交,你要買東西我幫你買,但其實老年人并不是希望這樣,他們還是希望自己能融入社會,而不是跟這個社會脫節,所以我是覺得能夠更多的采取一些普適性,因為畢竟上老年大學的人還是少,社區其實一個可以很好利用的一個環境,幫老年人盡快去掌握這些技能。”
既要疏通老年人心中的癥結,又要堵住互聯網詐騙等不法行為的侵擾,黨的二十大明確,要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從“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角度指明了為老服務的發展方向。2022年,江蘇全省廣泛開展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專項普及培訓,并將“智慧助老”與打擊整治養老詐騙專項行動機密結合,納入省政府民生實事扎實推進。截至10月底,全省共完成培訓55.38萬人次,約18.94萬老年人學會查詢和出示“健康碼”、接收防控信息、采購生活物資、預約掛號等功能,識騙防騙能力進一步提升,成為智能生活的達人。
江蘇互聯網協會副秘書長、江蘇通信學會科普專委會副主任周斌說:“江蘇數字化轉型的指數,包括信息化指數都是名列全國前三的,我們作為政府主管部門,多創造、多組織科學技術傳播活動,主動引導老年朋友掌握新技術新技能,第二,老年朋友要走出家,在場景當中感受我們移動互聯網帶來的便捷。第三,我們可以通過一些科普或者科學技術傳播的作品,加強自學,我想三個方面做好了,可以比較便捷的掌握這些技能。”
如今的老年人曾經也是推動時代發展、引領時代潮流的年輕人,我們大家也要認真幫助銀發一族,讓每一個人、每一代人,都能享受智能時代的美好生活。只要政府、企業、社會、家庭都走心,老人們就能在這個飛速發展的智能時代里更安心、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