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垃圾分類深入人心 分類設施日趨完善
2022年11月05日08:58 來源:宿遷市廣播電視總臺
垃圾分一分,環境美十分。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提升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推進城鄉人居環境整治。近年來,宿遷市隨著垃圾分類的大力宣傳和相關設施的不斷完善,垃圾分類越來越深入人心,市民也都能主動垃圾分類,小區環境越來越好。
在市民劉先友的家里,他向記者展示了自家的垃圾桶,所有的垃圾在家里就已經分好類。劉先友介紹,小區內到處都有垃圾分類知識的展示牌,加上小區常常會舉辦垃圾分類宣傳活動,自己也知道了垃圾分類的重要性。一開始將垃圾分類,常常會將垃圾分錯,通過每天堅持分類,已經得心應手。
小區居民劉先友說:“有的是廚余垃圾、其他垃圾。比如蔥、菜葉子、菜皮都是廚余垃圾,家里面的一些塑料桶能回收的,是凡塑料能回收的,都放另外一處。”
劉先友介紹,小區之前在每個單元樓門口都會有個垃圾桶,不僅異味大,在垃圾桶周圍常常還有散落下來的垃圾,十分臟亂。從去年開始撤桶并站以后,小區的環境改善了很多。
小區居民劉先友說:“現在都放在那個屋里以后,它的味道出不來了,都封閉起來了,滿了就有人拖走了。”
督桶員王繼學主要的工作是幫助居民做垃圾分類投放。他說,現在大部分居民已經不需要他引導了。
小區居民朱女士說:“現在都是分類了,該放在哪個里面就放在哪個里面。”
督桶員張繼學說:“引導他們基本上很少很少,他們知道自覺地投到哪個箱子里面去,把這個垃圾分類。”
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小區里面共設置了四座生活垃圾收集點,方便小區居民投遞垃圾。另外小區還率先設置了垃圾暫存點。
宿城區項里街道黨工委委員力爭說:“小區它的垃圾量是比較多的,如果說不設一個垃圾暫存點的吧,就容易造成垃圾滿溢這種情況的出現。”
除了垃圾分類更加深入人心,更要做好垃圾無害化處理。在宿城區廚余垃圾處理中心,工作人員正在對收集的廚余垃圾進行統一處理。
宿城區廚余垃圾處理中心工作人員丁偉說:“前面還有一道分解,主要是分解一些大的,不是廚余垃圾的。像塑料袋、礦泉水瓶之類的。我們這是屬于二次分揀,分揀一些小的包裝袋,還有就是礦泉水瓶蓋之類的。”
記者了解到,這些廚余垃圾將通過最新的降解設備變身生物肥料,處理后廚余垃圾減量率大于90%,資源化利用率100%。另外,新型的廚余垃圾處理中心新增加了廢水處理和廢氣處理裝置,在經過高溫等手段處理后可以達到直接排放的國家標準。
宿城區廚余垃圾處理中心負責人張瑞林說:“之前廚余垃圾沒有分揀,通過中轉站拉到填埋場。焚燒造成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現在廚余垃圾通過分揀經過無害化處理,加工成有機肥,可以養花、種菜,資源利用。”
據了解,宿遷市垃圾分類投放設施不斷完善,累計配套垃圾分類投放設施達20000余組,建成行政村垃圾分類集中收集點850個,城市公共區域生活垃圾分類投放設施覆蓋率達100%。新建6座大中型綜合性轉運站,生活垃圾日綜合處理能力達4400余噸,建筑垃圾日利用能力近10000噸。全市累計建成“三分類”居民小區803個、“四分類”省級達標小區226個,建成分類單位983個,分類達標小區覆蓋率100%。對于未來,市民還有新的期盼和目標。
小區居民葛女士說:“(希望)我們小區的垃圾分類系統能夠更健全一點,更細微一點,考慮到我們小區老年人比較多,像回收紙殼子、酒瓶、塑料瓶,這些能不能給老年人直接兌換現金,這樣對老年人來說更實惠一點。”
市垃圾分類管理服務中心主任柯曉慶說:“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要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我們將繼續加強垃圾分類管理服務工作,不斷完善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體系,倡導源頭減量,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做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