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法言:一鑼一鼓 傳承百年音韻
2022年09月16日08:57 來源:宿遷市廣播電視總臺
工鼓鑼又名淮海鑼鼓,2006年入選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起源于沭陽。表演時,藝人只需攜帶一鼓一鑼,左手敲鑼,右手敲鼓,再擺上一條長凳便可說唱,深受蘇北地區人民群眾的歡迎。
“唱一回朝霞滿天迎曙光,同學們肩背書包進課堂,新教室新的學友新氣氛。”在沭陽縣桑墟九年制學校工鼓鑼傳習教室內,20多名孩子端坐在1米長的板凳上,敲鑼、擊鼓,認真學習。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工鼓鑼表演者張法言不時走到孩子們中間,為他們指導。
學生李文龍說:“我從二年級開始學工鼓鑼,現在已經學了有兩年多了,我非常喜歡學工鼓鑼,因為我可以用鑼和鼓唱出(很多)故事,唱給身邊的人聽。”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工鼓鑼表演者張法言說:“這里的技巧相當大,為什么說相當大,一個人要說出來男子、女子、老人、年輕人,或者當官的人,這些(特點)都要(表達)出來,(表達)出來輕、重快、慢,唱的時候唱出來喜樂悲歡,喜中有樂,樂中還生悲。”
今年77歲的張法言,唱工鼓鑼已經五十多年了,唱腔轉調好、白口連貫、道白快慢有佳,唱工鼓鑼是他閑暇之余最大的個人愛好,用他的話來說就是“興趣產生動力”。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工鼓鑼表演者張法言說:“我唱了一輩子的工鼓鑼,對工鼓鑼有很深的感情,這輩子離不開它了。我每周到學校來教孩子們,能使我們的工鼓鑼進校園,我也感到很開心,我想盡我自己的力量讓工鼓鑼傳承下去,使更多的年輕人能知道這一行,懂得這一行,學這一行,成為他們的愛好,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1976年,工鼓鑼正處發展高峰期,從藝學藝者眾多。而立之年的張法言,選擇曲藝之道,拜師于工鼓鑼名家湯傳標門下。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工鼓鑼表演者 張法言說:“我的老師就是,他的唱腔好,優雅好聽,白口,清脆動人,第一部書,他教的時候是教我《五劍十三寶》。”
極具天賦的張法言,很快便熟練掌握師傅的多個書目,在學完《五劍十三寶》之后,師傅湯傳標便沒有更多書目可傳授。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工鼓鑼表演者張法言說:“在我們江湖傳統中有個規矩,認師傅只能認一個,就可以認干爺教書,譚仕龍是我的干爺,根據他的指教、方法,從那以后就說,書本就可以看,也可以唱了。從那期間《十里輕單》就是我自己做的,看看書本,《金剛萬福圖》就是聽人家唱的,下邊就自己能唱了,就可以做唱詞了、做白口,能做出些情節來。”
在這之后,張法言又從師伯孫慶華、李俊生等名家那里,獲得多方真傳。博采眾長、采納各派的張法言,在承襲前人優良技藝的基礎上,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
進入二十一世紀,傳統工鼓鑼逐漸失去往日眾人擁躉的風采,但在宣傳政策、文明引導方面依舊發揮著曲種優勢,2006年工鼓鑼入選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老一輩工鼓鑼傳承人,又致力于傳承書目、傳承技法。在沭陽工鼓鑼傳習所,張法言整理傳統書目《大清傳—蝴蝶戲牡丹》手抄本25本、《飛龍傳》手抄本17本。為工鼓鑼這一傳統曲藝的傳承與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工鼓鑼表演者張法言說:“這三本書,雖是我首書(代表作),但是風格不同,情節不同。按情節你來發揮技巧,還在技巧上面,就比如刀馬架就唱刀馬,是愛情的就唱愛情,就是軟的,是兄弟感情的那就唱兄弟感情。”
平時在表演中,除了有選擇地表演傳統曲目,對于現代曲目,沭陽縣曲藝工作者協會的成員們也積極尋求題材上的創新,展現家鄉的變化。近年來,協會表演的《學好第四卷 喜迎二十大》、《團結一心送瘟神》等都成了周邊老百姓口口相傳的名篇。77歲的張法言,也依然堅持工鼓鑼公益演出和非遺傳承,帶徒傳藝。
張法言說:“在我有生之年,我要對工鼓鑼傳承工作,做出貢獻,希望幾百年以后還能發揚光大,我也正在做這個工作。”
沭陽縣曲藝工作者協會會長李書榮說:“一定要響應黨的號召,把這個文化傳承一定要搞好、搞實。從老藝人口中,把他一生所學的節目,想方設法寫下來,讓下一輩好繼續傳承。”
曲藝人們用一生的熱情表達對非遺文化的喜愛,也用創新將時代精神融入到經典傳承中。有大家的這份堅持,宿遷曲藝也正走上“花路”,走向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