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國家小麥區域試驗站“不一樣”的夏收
2022年06月15日08:35 來源:宿遷市廣播電視總臺
眼下又到了夏收時節,在位于湖濱新區的宿遷國家小麥區域試驗站,工作人員也迎來了一年里最忙的時候,和普通麥田相比,這片381畝地的試驗田夏收有點“不一樣”。
與普通的夏收場景不同,試驗田沒有大型的聯合收割機,取而代之的是頭戴草帽,手握鐮刀,進行人工收割的團隊,眼前的這一片,也不是普通的小麥,這些可都是珍貴的種質資源。
“目前,我們割的這一塊材料,是每兩行就是一個材料,因為距離短,而且跟旁邊的離得也近,所以我們就需要這種鐮刀來把它單獨地收獲,這樣既能夠保證寶貴的種子留下來了,也能保證它的純度,為我們下一年參加試驗做好準備?!庇N專家、江蘇瑞華農業副研究員金彥剛說。
這些在試驗田里揮舞著鐮刀,皮膚黝黑的勞動者,他們可不是普通的農民,他們都是來自全國各大農業高校畢業的(碩士)研究生和博士。
“我叫常東偉,是2016年畢業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碩士,同年來到江蘇瑞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至今已經6年,我們團隊已經選育出7個國家級農作物新品種,以及10余個省級農作物新品種。”農學碩士研究生常東偉說。
“我們這個試驗田,最多的也就兩畝,小的正常只有0.5個平方,因為這個育種材料、育種規模和種植方式不一樣,所以,我們這地方的品系也更多,目前有3萬多份了?!庇N專家、江蘇瑞華農業副研究員金彥剛說。
“你看這一片的材料都是非常寶貴的,這個是我們花了9年時間育成的,叫‘瑞華麥549’,我們宿遷的地區大家都知道,它是在秦嶺、淮河這一條氣候的分界線上面,它對品種的要求既要有南方品種的優點,又要有北方品種的優點,既要高產,還要抗寒、抗病,同時還要優質,它具有每畝750公斤的產量潛力?!眹摇叭f人計劃”科技創業領軍人才、小麥育種專家夏中華說。
瑞華農業主持承擔國家星火計劃1項
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2項
江蘇省種業振興“揭榜掛帥”項目3項
江蘇省農業重大新品種創制1項
100多畝的試驗田,金燦燦的麥子長勢喜人,跟這些成行種植的小麥的種質資源不同,這里種植的是成塊系的小麥品系,由于它們獨特的種植方式,這對小麥品種的收割也提出了更精細化的要求,這里就需要更為專業的小型機械。
“因為我們種的不一樣,所以我們“收”的也不一樣!這邊是人工手工鐮刀收割和機械收割相結合的方式來進行收割,我們先進的收割機能夠確保每一塊品系單獨地儲存,確保了不混雜。精細化收割的種子,我們在室內,還進行稱重,然后測定品質,最終來決定它是繼續試驗還是淘汰?!庇N專家、江蘇瑞華農業副研究員金彥剛說。
“這些400多份材料是從我們3萬多個材料里面篩選上來的,這是第一步,我們叫鑒定圃。后面再從這個里面篩選10到20份,進入品比圃,然后再篩選一兩個參加國家和省里面的中間試驗,最終只能有一到兩個成為老百姓推廣使用的品種,可以說這是萬里挑一?!眹摇叭f人計劃”科技創業領軍人才、小麥育種專家夏中華說。
瑞華農業自主選育審定農作物新品種28個
26個小麥、玉米、水稻、大豆品種進入國家和省級中間試驗
先后申請國家植物新品種權27項 發明專利7項
“種子,實際上我們形容叫農業的‘芯片’,習近平總書記也提出來我們14億中國人的飯碗一定要端在自己的手上,當然到‘十三五’末的時候,我們國家主要糧食作物的用種95%以上,都是我們自己培育的種子,特別是稻麥品種,對糧食增產的貢獻力已經達到了55%左右。那么,在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情況下,世界這種嚴峻形勢下面,我們作為種業人,我們肯定要按照中央和我們江蘇省這種《種業振興行動方案》來奮發努力、積極地進取、協同創新,堅決打好我們種業的‘翻身仗’?!眹摇叭f人計劃”科技創業領軍人才、小麥育種專家夏中華說。
瑞華麥系列品種在江蘇、安徽、河南等地區已累計推廣種植超過1億畝,增產糧食25億公斤,經濟、社會效益顯著。
今年宿遷市小麥種植面積458.7萬畝,預計平均畝產390.1公斤 。
其中瑞華麥系列品種超100萬畝,平均畝產650公斤左右。
糧食是社稷之本,種業是糧食之基。我們中國人的飯碗應該牢牢地端在中國人自己的手里,發展自主種業,守住農業“芯片”,是確保糧食安全的源頭,這需要所有農科人員的共同努力。只有“藏糧于技”、“藏糧于地”,才能不斷地研究出更多新品種,讓中國人的飯碗里裝上更多的中國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