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社會 / 正文

        江蘇“大包干”始發地,“小田”又變升級版“大田”

        2022年04月13日09:38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0

          再訪40年前在江蘇首開農村“大包干”先河、“大田”變“小田”的泗洪縣上塘鎮,看農業與農村的新變

          2021年11月25日,在上塘鎮墊湖村一家針織廠里,留守婦女正在熟練地縫制產品。(記者段羨菊攝)

          這是一場暌違40余年的追蹤采訪。

          “還記得,當年兩位新華社記者來我們家采訪,那時我16歲。”個頭不高、臉龐黑里透紅的李安勝走出家門,微笑著迎接前來尋訪的新一輩新華社記者。

          李安勝家在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上塘鎮,地處淮河下游,緊靠安徽省。1981年3月,新華社記者采寫發表的通訊《春到上塘》,記錄了當地農民沖破阻力在江蘇首開農村“大包干”改革先河,“大田”變“小田”,取得糧滿囤、谷滿倉、滿袋花生堆成垛的巨變。

          “一天,我們來到這個隊,訪問了社員李世林的家,一家人正忙著窖存山芋。他家九口人,三個勞力,去年包了20多畝地,打的糧食除上交集體、出售國家外,還余下約一萬斤。”這篇通訊記錄了當時李安勝父親李世林所在生產隊的情況,“曾經一度一個勞動日值(工分)只有一分六厘五,連一盒火柴都買不上。十歲左右的孩子差不多是吃國家救濟糧款長大的……”

          “小田”又變成了“大田”

          從2021年底到今年3月,記者持續追訪上塘到泗洪的鄉村變化,李安勝自然成了重點采訪對象。

          “當年報道刊發后,我爸收到了兩個四川姑娘的來信。”他清晰記得當年報道的反響。“她們看到報道里寫到我家‘單干’后存有1萬斤糧食,就打聽我爸婚姻情況。我爸回信說自己已經成家,如果愿意嫁到這里來,可以幫忙介紹。”

          當時李安勝家被稱為“萬斤糧戶”,后來一些致富的農民被稱為“萬元戶”。1992年,在李安勝母親走了2年之后,他71歲的父親去世。

          當年的報道不僅為上塘農民的改革撐了腰,而且推動整個江蘇省的農村“大包干”改革。在上塘鎮墊湖村的“春到上塘”紀念館,雕塑還原了兩位新華社記者圍著花生采訪農民的場景。

          40余年過去,對于上塘大部分農民而言,土地種植已經不是主要收入來源。目前,李安勝將7畝地流轉給了大戶,自己種植其余的17畝地。“輕活自己干,重活請人機械化作業。”

          上塘所在片區過去稱為泗洪縣“西南崗”,曾是江蘇省貧困人口最集中的區域之一。因地處平原上的丘崗之上,土薄水荒,歷史上曾“長草草無力,種谷谷不壯”“大雨嘩嘩流成災,無雨半月渴死牛”。如今,這里的耕作、水利條件大幅改善,農民的生活水平更非當年可比。到2020年底,低收入農戶全部實現脫貧,202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2570元。

          2022年春分過后,天氣轉暖。上塘鎮墊湖村的麥苗逐漸過了分蘗期,拔節生長勢頭較好。種糧大戶周茂章正在田間噴藥,加強植保。8年前,他從租種60畝地起步,逐漸增加到如今承包500多畝地,成為地道的職業農民。

          這里的田野有個明顯特點,每塊田的面積特別大,這背后也經歷了一場變革。當年農民的承包田,大多零散、不規則分布,不利耕種。十多年前,上塘鎮一些村莊開始推行“小田變大田”,同時進行高標準農田建設:將散亂的田埂、溝渠清理掉,再統一開溝、通渠、鋪路,然后重新調整,使每家每戶的承包地盡量集中。

          有的種糧大戶連片流轉耕地后,再次拆除田埂,出現不少80畝、100畝整塊“條田”,利于機械化、規模化種植。

          上塘自古以種植花生出名,當地已初步打響“上塘貢米”“上塘黑花生”等品牌。周茂章站在田頭給記者算起了賬,每年種植一季小麥和一季水稻,利潤主要在水稻,遇上豐年,每畝地每年收入約1500元。扣除化肥、農藥、租金、人工等成本,每畝約賺500元左右。加上政府發放的種糧補貼、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秸稈機械化還田作業補助等,每畝實際純收入600多元左右,每年純收入30多萬元。

          歷經40余年變遷,上塘至今保有人均近3畝的耕地。盡管人均耕地不算少,但僅靠種植自家承包地,很難實現致富夢。大部分青壯年勞動力更愿意到長三角地區尋找打工機會,中老年農民依然對耕地充滿了感情。

          事實上,像周茂章這樣想種田、會種田的種糧大戶,在當地還不多見。記者了解到,上塘耕地面積約14.7萬畝,由于從事土地規模種植的經營主體不多,目前總計流轉土地不到5萬畝,每畝土地流轉費用五百元到千元不等。

          一些自然村正在消失

          “原來的老房旁邊就是茅房。”李安勝家在2016年告別舊居,遷到立新村的集中居住點,住進新房。

          “土路變成了水泥路,裝上了路燈,過去一個多小時才能走遍全村,現在集中居住區幾分鐘就能走一圈,孩子上學、老人就醫、村民購物都在家門口。”李安勝的兒子李明宗說。體校畢業的他身材魁梧,如今在蘇州當散打教練。

          墊湖村“春到上塘”紀念館對面,兩層小樓聯排成行,綠樹成蔭。記者隨機走進村民周玉華家,裝修簡樸,干凈整潔,自來水、沖水馬桶等一應俱全。年逾古稀的她坐在門口曬著太陽:“兒子在縣城做水電工,媳婦在紡紗廠上班,老伴有時候打打短工,我主要負責接孫子上下學。”

          墊湖村村域面積11.8平方公里。如今,3個自然村全部拆遷,集中居住率達到100%。近年來,上塘鎮全力推進集中居住區、農房改善等,已建成11個集中居住區。2018年以來,累計投資提升改造農房改善項目3個,累計搬遷改善農戶1700余戶。

          這一數字在超過1.3萬的全鎮農戶總數中占比還不高。上塘鎮政府介紹,建設集中居住點,涉及較大規模基礎設施投入,必須由政府補償資金。前些年推進力度較大,是因為江蘇推進蘇北農房改造,省政府按改造戶數撥付財政資金支持。如今,基層政府自身財力有限,只能緩步推進。

          記者在泗洪走訪發現,不少農民有意愿改善住房條件,對集中居住有一定接受度,但具體需求各異。有的離縣城、鄉鎮近,且長期脫離農業生產,希望通過“上樓”全面提升居住條件;有的希望集中居住仍能保持獨門獨院,保留原來生活方式,方便農業生產;還有一些年齡較大的農民則故土難離,希望就地改善。

          針對多元需求,泗洪強調尊重農民意愿,對進城入鎮購買普通商品房的農戶,縣財政給予購房補貼,在農村集中居住區購房的按成本價進行安置。2018年以來,全縣發放購房補貼超過8000戶,發放補貼資金超過1.84億元。

          “按照自愿原則,經過多種形式適度集中,目前縣城、鄉鎮、村莊的人口比例大致為5:3:2。”泗洪縣委副書記石俊杰說,近年來,全縣實際完成農民住房條件改善超過1.2萬戶。

          對享受補貼政策進入農村集中居住區以及進城購房的農民,當地政府曾規定需要退出之前的農村宅基地。從2021年開始,對進城購房的農民不再要求退出宅基地。對撤并后的村莊,當地復墾為耕地,近年來泗洪新增耕地數量可觀。前些年,它們可以作為城鄉建設用地“占補平衡”的指標,賣給經濟發達的蘇南地區。不過,現今這項交易制度面臨暫停的局面。

          在上塘,一些電子導航地圖中的自然村名稱還在,但事實上已經變成農田。田野中的小路邊偶見散落的紅磚,成為這里曾是村莊的證明。“這里以前叫大王莊,有200多戶,現在全部變成耕地了。”周茂章指著一片田野告訴記者。

          家門口打工機會吃香

          一開年,墊湖村11家企業陸續開工,吸引越來越多村民在家門口就業。雅布朗針織廠里,機器轟鳴,一批出口非洲的襪子正在加緊趕制。

          46歲的任玲熟練地給襪子縫線,幾秒鐘就能縫一雙。她以前在浙江的電子廠打工,前年回到在村里開辦的企業,每天能縫制七八千雙襪子,每月工資5000多元。“老公在浙江送貨,我在家門口打工收入也不低,還方便照顧老人孩子。”手腳麻利的任玲面帶笑容地說。

          在泗洪農村,勞動密集型企業特別受歡迎,尤其是留守婦女。她們往往有強烈的就業意愿,很多人每天工作時間超過10個小時。記者問:“累不累?”勤勞的她們直爽地說,能夠照顧家庭,還能掙到錢,這點苦不算啥!還有人放棄中午休息,主動要求加班。

          魏營鎮國順服裝的車間里,多條生產線開足馬力,這里生產的短褲、長褲主要供應歐美大型超市。從事縫紉前道工序的王華翠手眼配合、一刻不歇,丈夫早年病逝,公公、婆婆都有慢性疾病,兩個孩子還在上學,這份月收入近4000元的工作是全家人的希望。

          “80后”劉瑞亮經過4年打拼,已經成長為國順服裝的一名小組長。“以前在外打工,掙得多,花得也多。現在,愛人也是廠里職工,收入比較穩定。”他在車間擺弄了一個音響,工作間隙,經常播放節奏強勁的音樂,很受工人歡迎,廠里也很支持。

          正在加速工業化的泗洪,渴望扭轉勞動力外流的趨勢。泗洪縣人社局介紹,目前全縣戶籍人口109萬,常住人口80萬左右;勞動力55萬人,其中17萬人外出務工。近年來,當地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了不少工廠,吸引每年返鄉就業5000人左右,但企業用工每年仍有缺口約9000人。

          招商引資、促進發展是基層工作重點。上塘鎮黨委書記蔣朝輝說,全鎮年工業產值已超過20億元,帶動就業超過2000人。“我在上塘鎮工作快十年了,過去村民在鎮上連吃燒烤的地方都沒有,現在由于工業人口聚集,鄉鎮也有了‘夜經濟’,鎮村消費慢慢多起來了。”

          “老化”鄉村的渴望

          記者在泗洪走訪發現,一些60歲以上的老人依舊選擇務農或打散工,甚至還有七八十歲的老人主動到工廠要求干活。

          魏營鎮國順服裝“銀發車間”,20多個老人正在認真剪線頭,平均年齡達65歲。77歲的石祖華從事這份工作已經5年多,每月工資1200元左右。她們認為“活不重”,適合老年人干。“在家里閑得慌”“不靠兒女,自食其力養老挺好”“每天走走,活動下身體”“過年給孫子孫女的壓歲錢也有了”……老人們積極樂觀的精神面貌感染在場每一個人。

          受到她們歡迎的女廠長告訴記者,這些老人不管刮風下雨堅持來上班,每天都來得很早,有時天一亮6點多就來了,說是在家里睡不著。同意老人來就業,工廠冒著風險,生怕萬一出了問題,所以她經常叮囑老人們路上一定要小心。

          “銀發車間”是當地解決老年人就業的暖心之舉,從中讓人感受到當地老人的勤勞、樂觀,但也從一個側面折射農村養老困境:一些老人因子女殘疾、身體患病等生活困難,需要掙錢彌補養老費用缺口。

          在泗洪縣,農村養老保險早已實現全覆蓋,主要問題是保障水平還偏低。縣人社局一位負責人介紹,全縣農村參保34萬人,每年按照最低繳費基數繳費的占總數的70%。目前農民人均養老金是蘇南一些縣市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對于普通農家而言,大病仍然是嚴峻考驗。周茂章告訴記者,前幾年妻子生大病,本在工廠上班拿工資的女兒只能留在家里照顧母親。隨著年齡增大,自己的身體也不太好。疾病帶來的經濟壓力,讓這個種糧大戶感覺到肩膀沉甸甸的。

          李安勝的父親李世林一輩子守著土地務農。初中畢業的李安勝年輕時辦過養雞場,失敗后開車運土方,而后在福建晉江做小商品生意、在上海打工搬運建筑垃圾。如今,年過半百的他在家一邊種田,一邊照顧叔叔。村里的年輕人大多外出了,雖然根仍在上塘,但大部分人離土地的距離越來越遠。

          上塘全鎮戶籍人口共5.74萬,但常住人口不到一半,以老人、小孩、留守婦女為主。“留在家里種田的,多是60多歲、70多歲的老人,很吃力。”對鄉村變化感到欣喜的同時,李安勝認為“老人農業”是個無法回避的頭等問題,應該想辦法解決,吸引一些年輕人回鄉創業、生活。

          40余年前上塘鄉村孕育的改革,在泗洪縣乃至總體經濟發展居全國前列的江蘇仍然被經常提起,成為激發改革、謀求振興的精神動力。雖處蘇北,泗洪縣設定了縣域經濟進全國“百強”的奮斗目標。2022年3月,墊湖村的“春到上塘”紀念館里,一些年輕的村干部,正在排練情景劇《橋頭會議》,再現當年“大包干”場景。

          目前,因為疫情防控需要,李明宗在蘇州教散打的健身俱樂部暫停營業。已經成家的他,想這幾年好好工作賺錢,先在老家縣城買套房子,讓孩子在縣城上學,享受比鄉村更好一些的教育。

          回鄉也在他未來的人生規劃之內。“國家對鄉村振興的扶持力度很大,我不排除回到上塘,流轉土地機械化種植,或搞電商銷售農產品。這樣可以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也能更好幫助孩子成長。”

        總共: 1頁   
        作者:段羨菊、凌軍輝、趙久龍

        南京厚建軟件 LivCMS 內容管理系統http://www.hogesoft.com 授權用戶:http://www.www-822834.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gogo免费在线观看| 五十路老熟道中出在线播放| 网站正能量www正能量视频| 国产国语在线播放视频| 2020国语对白露脸| 夜夜爽免费888视频| 一级毛片免费在线观看网站| 日本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 九九热爱视频精品|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网导航| 男女无遮挡毛片视频播放 |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宅宅| 高潮毛片无遮挡高清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麻豆va在线播放| XX性欧美肥妇精品久久久久久| 少妇高潮惨叫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美女一区二区| 日韩内射美女片在线观看网站| 好男人资源在线www免费| 久久伊人免费视频| 最新无码a∨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19禁在线观看| jlzz奶水太多奶水太多| 性色AV无码中文AV有码VR| 中文字幕在线2021|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高潮|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不|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狠狠| 欧美性猛交xxxx免费看手交| 亚洲欧美中文字幕5发布| 波多野吉衣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一区二区 | 羞羞色在线观看| 国产a免费观看| 色欲色香天天天综合VVV|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app| 色综合网站国产麻豆|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岳| 色综合久久综合网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