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一首《時間都去哪了》,表達時光流逝父母易老,讓無數人感動落淚。最近,小品《時間都去哪了》再次在網絡爆火,小品中,主人公在不知不覺中,抱著手機刷著各種app,導致時間一晃而過,也讓不少人感覺這個小品演的就是自己的日常,感覺被“內涵”到了。一起來關注。
微信里聊天拍馬屁、朋友圈里點贊加屏蔽、微博里吃各種瓜、抖音里刷各種短視頻,還有深夜emo(抑郁)時刻……《時間都去哪兒了》用一次又一次的“再刷五分鐘”,真實還原了我們的時間都去哪兒了。網友們紛紛表示,被“內涵”到,一個個直呼“太真實”?!皶r間都去哪兒了在報我身份證號”的話題登上微博熱搜,閱讀達到了2.1億。
記者在采訪的過程中,不少市民表示,用手機娛樂的時間確實是越來越長。一旦開始刷起來,就停不下來。
不少市民也表示,因為長時間刷手機影響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21年公布的數據,我國手機網民達9.86億,人均每周上網時長26.2個小時,大約每天4小時。也就是說,每天醒著的16個小時,我們大概有1/4的時間沉浸在手機里。
全科醫療科副主任醫師曹坤躍說:“對于一些關注的信息,敏感的信息,過度追逐甚至(有)獵奇心理。那么還有一部分其實純粹是為了打發時間,反復地刷手機瀏覽一些信息,當然對于生活當中更多的青少年來說,沉迷于手機游戲是導致手機依賴,最為重要的原因之一?!?/P>
手機確實給人們生活帶來了諸多的便利,但是它畢竟只是一個工具,如果沉迷于此,不僅會影響身體健康,也有可能會導致情緒問題和心理問題。此外,“機不離手”也會影響我們的日常交往。
全科醫療科副主任醫師曹坤躍提醒:“比如長時間刷手機之后,會對一個人的視力產生比較明顯的影響,尤其是青少年長時間使用手機,視力下降非常明顯。手機對于一些人的心理會產生一些影響,首先是思維上會產生一些影響,比如遇到任何問題,第一感覺就是刷手機百度,那么減少和缺乏自身獨立思考的這一方面習慣。會讓一些人更為孤僻,甚至產生抑郁的不健康心理狀態,會和親人朋友都產生一些情感上的隔閡?!?/P>
專業人士介紹擺脫手機依賴首先對手機要有正確的認識,要有意識地減少使用手機的時間,把更多時間留給正常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如果刷手機是為了放松,那么可以采取運動、跑步等其他能給人們帶來愉悅感的活動方式,用積極體驗來代替“手機依賴”。
全科醫療科副主任醫師曹坤躍提醒:“在使用手機之前給自己預設一個使用手機的時間,比如晚間8點到9點,時間到了之后,立刻停止使用手機,并且初步把它養成一種習慣。不要過度依賴手機里面的通訊軟件,例如微信QQ進行交流,如果有條件,要更多地把時間用于和親人及朋友之間面對面的交流。”
就像專業人士說的,手機只是一種工具,要減少依賴,就要減少接觸。多一些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讓手機束縛我們的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