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斤糧千粒汗,省吃儉用細盤算,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句俗語,不僅說出了糧食的來之不易,同時提醒大家要保持勤儉節約的好品質。我國自2013年提出“光盤行動”,已經過去了8年,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如今大家還在堅持光盤行動嗎?一起來關注一下。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中午,在南師附中宿遷分校食堂內,孩子們在就餐前齊聲背誦著《憫農》這首詩,牢記糧食的來之不易。接著學生們按照吃飯小組劃分,依次坐好,統一由小組長用公勺按需盛飯。
“我把飯分到他們的碗里后,把干凈的米飯放到剩飯區,如果他們不夠的話會自己來剩飯區里盛,避免浪費。”小組長王翔宇說。
在食堂的各個角落“勤儉節約、杜絕浪費”的標語隨處可見,讓學生們能夠耳濡目染,同時同學們互相督促,拒絕“舌尖上的浪費”。
“我和組員們互相監督,吃多少打多少,防止浪費。”學生李雨晗說。
“我們也希望通過小手拉大手,讓我們整個社會都能夠節約糧食,從我做起,從小做起。”南師附中宿遷分校老師房翠蓮說。
2015年,宿遷市文明辦發布的《宿遷文明20條》中,第十二條就提出“不剩菜、不剩飯”的文明準則,記者在走訪一些餐飲飯店過程中發現,“節儉之風”、“光盤行動”像“春風”一樣,不僅吹進了學校的食堂,同時也吹進了市民的心中。
“我們正常出去用餐的時候,我們都是按人點的,都是吃多少點多少,即使吃不了,我們也都是打包帶走。”市民王女士說。
“吃飯的時候就是盡量做到不要浪費,大家有多少人基本上先點,不夠了再加菜。”市民冷女士說。
“打包帶走”、“點多少吃多少”成為顧客就餐習慣,同時慢慢成為一種餐飲文化。不少餐飲行業也開始對菜品份量實行精準定位,讓顧客“對號入座”點單。
“(菜品)設定了小份、中份、大份,根據客人的數量不同,如果兩人的話可以點小份,人多的話可以點大份,金額也是根據小中大份量上去定,幾個人可以吃很多的品種。”餐飲店負責人王旭說。
在一些餐飲店、飯店的墻壁上張貼著厲行勤儉節約的標語,餐桌上擺放著“光盤行動”廣告牌,時刻提醒每位市民養成節約、健康的飲食習慣。
“引導客人合理點餐,不剩菜、不剩飯,為了營造勤儉節約的新風尚。”餐飲酒店負責人袁昊說。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雖然現在我們經濟富足、國家富強,但是勤儉節約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仍然要時刻謹記,珍惜每一粒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