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魚塘養魚有占地較大、環境污染等弊端,并且每年的出魚時間也有一定的空檔期。如何破解魚類養殖的季節性困擾?湖濱新區一家水產養殖公司想出了妙招,讓15萬尾加州鱸魚苗反季節“游”進溫室大棚,一起去看看。
在湖濱新區漁蔬蔬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工人們正在將車上的魚苗卸下,一尾尾小魚在水中活蹦亂跳,這些魚的品種是加州鱸魚。用小桶將這些魚苗運送到溫室大棚的藍色水池中,不同于普通的圍網養殖和池塘養殖,這兒的養殖密度更大。
“像我們這20個池子,10米直徑、1米4高的池子,可以養15萬斤(的魚),它總共是2000多立方水體,每個立方水體(的魚)在35公斤這樣。”江蘇漁蔬蔬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成樹說。
在溫室大棚內不僅可以控制水體的溫度,而且水的pH值、氨氮量、含氧量等都可以調控,因此可以反季節養殖加州鱸魚,明年6月份這些魚就可以上市,實現錯峰銷售,填補了市場供給空缺,也搶占了價格優勢的先機。
李成樹介紹,這種養殖模式需要更精細化,各種設備指數都要達到前期指定的標準。在這里工作的有不少都是本地人,帶動了附近居民就業。
“我感覺在這也怪可的,喂喂魚,打掃,刷池子。離家近,方便,(每月)2000多塊錢,夠我自己花,我感覺自己也過上了小康生活。”工人李秉娥說。
目前,公司共有6個溫室大棚,除了加州鱸魚還可以養殖鱖魚等品種,循環水養殖的加州鱸魚不僅口感好,而且刺少,深受市民的歡迎。等這些魚苗成熟后不僅在本地銷售,而且銷往上海等外地城市。
“工廠化養魚是一種模式,是一種發展方向,這種模式投資很大,但是收益也很好,我也經過測算一下,這一個棚一年反正收益在100萬是沒問題的。”江蘇漁蔬蔬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成樹說。
總共: 1頁
初審:杜亞男/二審:湯娟/終審:馮波
作者:唐千千 見習 管洪偉管洪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