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是世界鎮痛日,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被這樣那樣的疼痛困擾過,很多人認為,“疼痛不是病,忍一忍就好了”。可醫療專家指出,疼痛本身是一種疾病類型。在鎮痛日這天,讓我們來正確認識疼痛。
今年54歲的羅先生在前年做了胰腺手術,從今年六月份開始,肚子總是隱隱作痛,起初以為是著涼了并沒有在意,但是這種疼痛持續了小半年,為此他來到醫院的疼痛科尋求答案。
醫生檢查發現,羅先生是一種術后疼痛,通過治療可以解除。記者了解到,世界疼痛大會將疼痛確認為繼呼吸、脈搏、體溫和血壓之后的“人類第5大生命指征”。很多市民都像羅先生一樣,對于身體某個部位的疼痛,只要不算劇烈,一般都選擇默默忍受,殊不知身體上的疼痛癥狀可能是一些惡性疾病的先兆,無限度忍痛可能引發嚴重后果。
“所謂的慢痛就是指你疼痛持續的時間超過三個月之后,它可能會引起中樞神經系統的一個重復,會導致疼痛以后一直長期持續的增長,所以說如果出現一些疼痛要及時就醫診治,盡早把疼痛消除掉。”宿遷市第一人民醫院麻醉與圍術期醫學科主任醫師沈興模說。
調查顯示,我國慢性疼痛患者超3億人,而就診率不足六成。醫生介紹,腰背痛是慢性疼痛中最常見的一種,已經出現年輕化的趨勢,長期伏案工作、駕駛等人群,都可能遭遇這種問題。同時,醫生建議市民在不了解病因的情況下,切不可盲目進行理療按摩。
“如果說是軟組織的疾病,比如肌肉、肌筋膜這些疾病,你去做一些理療按摩治療都是沒有大礙的,但是如果是一些明確的椎間盤突出或者有椎體的骨質疏松,甚至骨質疏松已經離體了,去按摩的話肯定是不合適的,尤其在遇到一些有的按摩手法比較粗暴的,可能會引起一些意想不到的意外情況。”宿遷市第一人民醫院麻醉與圍術期醫學科主任醫師沈興模說。
在出現關節痛、腰背痛、肌肉痛時,也有市民會隨便購買止痛藥服用,但是如果長期使用抗炎鎮痛藥,也會對人體造成嚴重的損害。
“它有相對應的一些副作用,有些人是不能吃,是禁止吃的,可能會降低它的作用,甚至會起到一個反的作用,止痛藥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宿遷市第一人民醫院麻醉與圍術期醫學科主任醫師沈興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