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又是一年教師節。老師,用愛與智慧點亮希望,他們,堅守三尺講臺,幾十年如一日無私奉獻。尤其是鄉村教師,他們傳道授業解惑,幫助一群鄉村學子揚帆起航、乘風破浪。接下來,一起去認識一位從教37年的鄉村老師楊思友。
在宿豫區仰化中心小學,老師楊思友正在給學生講課。楊思友今年59歲,從小就非常敬佩教師這個職業。1984年,楊思友開始在來龍鎮王莊村的一所小學當語文老師。當時,學校離家三十里地,楊思友騎自行車每周只能回家一趟,教學條件也很艱苦。
“咱們的教室里邊沒有課桌,沒有板凳,板凳是孩子從家里帶的,而課桌都是簡單的泥臺子。”老師楊思友說。
剛開始當老師,楊思友最大的擔心就是學生不好管理,所以他一直小心翼翼。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楊思友的想法在一次生病中改變了。
“偶爾的一次,我發燒感冒了,幾乎起不來了。我們班附近的孩子,從家里不聲不響給我帶來了開水,并且給我送上了可口的飯菜,讓我非常地感動。”老師楊思友說。
當時,楊思友的妻子帶著兩個孩子在家種地,教師的微薄工資讓家庭生活變得十分窘迫,要不要繼續堅持下去?楊思友也經歷了強烈的思想斗爭。
“每當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再回到三尺講臺,看看那些孩子渴望的眼神,我是無法來改變我自己這種對教育的執著、熱愛這種信念的,所以我毅然決然的,無論遇到什么困難,什么挫折我都要堅持下去。”老師楊思友說。
1995年,楊思友來到仰化中心小學,一直是畢業班老師兼班主任。孩子大多數都是留守兒童,因此在性格和學習習慣上千差萬別,管理難度比較大。他們普遍缺少閱讀機會,楊思友就引導學生多讀書,在閱讀中提高理解能力和作文水平。
“圖書室有十幾萬冊的書,每周學校都安排班級到學校的閱覽室去集中閱讀,然后利用中午還有雙休日、節假日,圖書館開放,也減輕了家長的負擔。”老師楊思友說。
從教37年來,楊思友也感受到了教育的巨大變化,無論是鄉村學習的教學條件,還是教師的工資待遇都有著質的飛躍。
“現在黨和政府給予我們(老師)極大的關懷和幫助,給我們逐步的提高待遇,這就是對我們教師的鞭策和鼓舞。那么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去好好從教呢?”老師楊思友說。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楊思友37年如一日在講臺上默默耕耘,今年他也被評為“鄉村從教30年模范教師”。光陰似箭,一轉眼,楊思友明年就到了退休的年齡,他要站好最后一班崗,讓平凡的工作有一個華麗的謝幕。
“楊老師在為人方面非常團結友善,熱情付出,對我們這些年輕教師更是亦師亦友,可謂是我們的老班長。在教學方面上楊老師工作認真負責,教學成績一向優異,更難得的是他對每個學生都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真正做到了愛生如子。”同事宋美美說。
“楊老師非常好,是一個非常熱心的老師,他講課也非常仔細心,我們都很喜歡他。”學生董皓寧說。
在日復一日的平淡與瑣碎中,鄉村教師楊思友點亮無數鄉村孩子的人生夢想。9月10日是教師節,我們也祝所有的老師,節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