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黨的過程實質就是認識黨、熱愛黨、捍衛黨的過程,有著72年黨齡的力榮之老人,永遠也忘不了是黨培養了自己。他說,當了兵自己就有家了,入了黨自己就成人了。
在宿遷市區怡景名苑小區,力榮之向記者介紹起他的“珍藏”,一枚枚紀念章如數家珍。他的入黨故事也藏在這一枚一枚的紀念章內。1930年,力榮之在皂河出生,10歲時父母相繼離世,他便沒了家,之后到一戶人家做長工,直到15歲那年,力榮之被介紹加入了新四軍。
“在醫院里面那個時候歲數小干什么呢,就當看護員照顧傷兵,給傷兵打水打飯,端屎端尿服務傷兵員。”力榮之說。
部隊的生活,讓力榮之找到了家的溫暖,后方醫院里的人和事,也影響著他。
“我們作為醫院,女同志很多,女同志一跑就是百十里路,我們看著都覺得她們能吃苦,對我們很關心愛護,都是模范的級別。”力榮之說。
這些黨員成了力榮之的榜樣,在他心中埋下了入黨的種子。1946年,因表現良好,力榮之被調到了藥房從事配藥工作。有一次,在敵人的炮火下,醫院要全體轉移,當時,他背著藥材,匆忙奔跑,到漣水附近時,迎來了一波傷員,于是,他們便在當地老百姓家住了下來。
“有兩個大姐,還有兩臺織布機,后來這個機器我們弄紗布給傷兵包扎,新四軍在老百姓心目中是好印象的,所以他們支持我們,從打漣水到結束,搶救這些傷兵員,我能完成這個任務,我那時候才16歲,完全靠這一家兩臺織布機。”力榮之說。
年紀雖輕,但能吃苦,這讓力榮之在眾人中脫穎而出,1949年,19歲的力榮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49年3月6日,黨支部大會上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黨的組織,服從黨的領導,我就入黨了,怎么能不激動呢,我當兵以后就有家了,但入黨以后我就成人了。我有家了,也成人了,就這感覺。”力榮之說。
幾年后,力榮之轉業回家當了一名醫生,他用另外一種方式去服務人民。
“那時候皮膚科沒有護士,就我一個門診醫生,一天看百十個,都累得肩關節都抬不起來。”力榮之說。
當時來看病的人很多,看不起病的人也很多,力榮之看著不忍,便自掏腰包給他們繳費。黨員這個身份,讓力榮之充滿力量,即使年齡大了,他也希望繼續為國家做貢獻。
“我是1990年應該退休的,但是因為沒人接班,就1992年退休,退休以后在家里面,我尋思我該休息了,結果1993年以后,我又在外面干了8年,一直干到我心臟發病,拼命在干,黨員就應該這樣,戰斗不止。”力榮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