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自費修路是令人敬佩的行為,在沭陽縣青伊湖鎮王場村,有一位名叫張扣才的老人把這樣的善舉堅持了60年。
在沭陽縣青伊湖鎮王場村的一條鄉間小道上,張扣才老人騎著電瓶車路過時看見了一處凹陷,立馬將三輪車停靠在路邊,挖坑、倒水、填土,不到5分鐘凹陷處就被張扣才填平,這樣熟練流暢的手法源自張扣才堅持義務修路六十年來的經驗。他的第一次修路還要從1961年外出去親戚家說起。
“賢集莊那個地方,馬路上有高的,高了二三層,一下子走那邊絆倒了,我跌到人別人也會跌倒,后來我就買個小錘,把那個地方如果有高的地方就給敲一敲。”張扣才說。
當時的張扣才剛滿20歲,他樂于助人的好習慣,來自于做鄉村醫生的父親。
“父親一個赤腳醫生,頭疼的或者傷風感冒的,立刻把他帶去,他到人家喝口水就回來了,不吃人也不拿人家的。”張扣才說。
自從第一次修路后,每天忙完農活后,張扣才就會騎車到處溜達,如果看見路上有坑坑洼洼就會停下來,簡單的打個“補丁”。剛開始義務修路時,張扣才的行為并不被大家所接受,認為他只是暫時的“作秀”,甚至家里人都不看好。
張扣才并不在意別人的“冷言冷語”, 他認為“路順了,日子就順了”。于是一掃帚、一鐵鍬、一大錘,張扣才堅持著他的修路之行,他的“工作”區域也從王場村慢慢發展到周邊的桑墟鎮、賢官鎮,無言的堅持讓一些質疑的人慢慢改變了看法。
張扣才的善舉得到大家的支持。經過的村民看到總會幫一把,鎮上做生意的老板也會資助他。
“我對外從來一賬不賒,但是張扣才老人來拖水泥,他是為了大家好,有錢沒錢都拖去用,有錢他就遞來,他不欠一分錢。我就說拿個本算了,從來不收他高價。”水泥店老板張道林說。
經過多年的道路養護工作,張扣才老人的業務能力更精了,對于凹陷最多、修繕最多的鄉間石子路,他有著豐富的道路維護經驗。
“要把泥漿、泥土、灰塵廢渣滓掃凈了,放上泥漿,放上水泥,放上水給車子走在上面壓,以后那個地方還不會壞。”張扣才說。
今年80歲的張扣才背彎了,手指變形了,他記不得自己修了多少坑洼路,更記不得自己買了多少水泥、沙石,但是他始終記得自己給自己定下的“任務”。
“打算修一輩子,能動一天我要修一天,能彎腰一天我要修一天,一個人做一點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一定要堅持下去。”張扣才說。
今年張扣才老人被評為“青伊湖榜樣人物”,他的事跡不斷被傳播,他的精神也將被繼續繼承和弘揚。
“張扣才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和事跡,發在我們移動黨員的群里面,每個黨員活動日,我們入黨積極分子包括預備黨員開會的時候,都會把張扣才請過去,給他們講一些無私奉獻的出發點,讓更多的人向他學習,把他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傳承下去。”沭陽縣青伊湖鎮王場村黨支部書記張琪說。
六十年的時間里,我們計算不出張扣才修了多長的路,填了多少的坑,但他的精神讓我們敬佩,值得我們學習,希望老人健康長壽,把這份正能量傳遞到更多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