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油,也就是香油,很多人都喜歡。菜肴里滴上一滴,能讓口感瞬間錦上添花。泗陽有一對父子,他們匠心鉆研小磨香油,在傳承中堅守著讓大家吃上好油的初心。今晚講述,一起來聽聽父子倆的故事。
在泗陽縣城騾馬街,有一家百年小磨香油坊,店的主人是60歲的馬恒飛,在他二十平米左右的作坊內擺放著炒芝麻、磨芝麻、打香油的各種工具。馬恒飛正在嫻熟地炒著芝麻,濃郁的香氣飄瓢蕩蕩,從屋內蔓延到屋外。
小磨香油是香油的一種,是用石磨研磨炒熟的芝麻,再利用“水代法”提取出來的。一粒粒芝麻,在經過十道左右工序之后,才能夠幻化成噴香誘人的小磨香油。四十多年的技藝積累,馬恒飛早已練就了火眼金睛。
“用手把芝麻搓開,看顏色。一般芝麻炒到顏色呈棗紅色,和紅棗顏色一樣的,深色的,基本上都是憑感覺的,炒的時候注意觀察鍋爐里冒出來的煙,聞著這個味道,就知道芝麻生熟的程度到什么樣子了。”馬恒飛說。
小磨香油作為一種古老的工藝,工序繁瑣、耗時、費力。需要經過淘洗、翻炒、放煙、磨漿、兌漿等工序,要花去4個小時,然后就是最關鍵、耗時最長的水代法生產工藝,俗稱墩油。
“首先一定要用開水,加入的水基本上達到50%,100斤芝麻需要50斤的水,水如果放多了,就會影響出油,水如果放少了,也會影響出油。”馬恒飛說。
馬恒飛說,制作小磨香油的手藝是從自己的父輩和爺爺輩學來的,小時候為了學習這門手藝早起晚睡,全憑人力,一天下來很是疲累,現在與時俱進用上了輔助機器,也就輕松了不少。
現在,馬恒飛的兒子馬騰也在不遺余力地推廣繼承著這門祖傳手藝。
“我想秉承老一輩的匠心精神,到我這兒已經第四代了,而且也得到很多人的認可,現在傳統制作工藝正在慢慢消失。”馬騰說。
今年33歲的馬騰,是一名退役軍人,在泗陽城廂街道,也開了一個300平米的小磨芝麻油,炒機、篩機、清洗機、機械石磨等十來種機器一應俱全。
“因為我們對傳統技法的堅持。現在的設備更精細,更自動化,減少了人工,提高了效益。”馬騰說。
馬恒飛對于兒子很支持,經常作為“顧問”,到兒子的新店里看看、轉轉,時代不斷發展,看到兒子在變遷中的那份堅守,馬恒飛心里很滿意,更對未來多了幾分美好的憧憬。
“我現在的心愿就是父子聯手,把我的祖傳的小磨麻油,一代代傳下去,讓大家都能吃到小磨麻油。”馬恒飛說。
一份制造美味的老手藝傳承了四代,跨越了百年,在給大家做好油的初心中,我們能夠看到堅守的力量,更能看到傳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