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結束,考生最關心的就是查詢分數、填報志愿和高校錄取了,而每年這個時候,也都是通訊網絡詐騙的高峰期。接下來,咱們就一起梳理一下詐騙分子常用的那些詐騙伎倆。
2018年北京通報了一起和高考有關的詐騙案件。違法分子楊某謊稱與解放軍政治部領導是好友,能幫助學生上軍校,先后騙取4名被害人133萬余元。最終被判處有期徒刑13年。詐騙分子正是抓住家長“望子成龍”心態,讓家長相信通過“特殊渠道”就能上重點大學,為近幾年較為常見的詐騙手段之一。所以,家長和考生一定要擦亮雙眼,熟悉了解高考招生政策。
“詐騙分子冒充教育局、學校領導或班主任群發短信,打著“補錄”旗號行騙,聲稱“有內部關系”,考生“只要交錢,就能被錄取”,利用考生和家長低分高錄的僥幸心理實施詐騙。”宿城公安分局刑警大隊民警顏晗說。
同樣是2018年,犯罪分子趙某通過售賣假的一本大學錄取通知書,將受害人介紹到不正規的統招學校,畢業后只能拿到成人教育畢業證,隨后,趙某被以詐騙罪判處有期徒刑10年4個月。
“詐騙分子通過虛假招生廣告,以郵寄虛假錄取通知書的方式蒙騙考生,誘騙考生或家長進行轉賬匯款。大家如果收到一些莫名的通知書,要謹慎對待通知書內需要提前預付學費等要求,避免上當受騙。”宿城公安分局刑警大隊民警顏晗說。
同時,利用手機短信、虛假鏈接查分、植入木馬病毒,竊取受害人綁定的銀行卡賬戶、密碼等資料,轉走錢財等也是常見詐騙手段之一。
“詐騙分子以辦理信用卡或助學貸款需要提供保證金、驗資等理由實施詐騙。并在網上發布招工或刷單的信息,吸引學生賺取生活費,一旦學生撥打了電話,他會以交納保證金等理由,讓你先匯款進行詐騙。”宿城公安分局刑警大隊民警顏晗說。
針對此類詐騙案手段,學生要特別注意,只要是提前收取保證金、材料費的,一定要做到先核實,再匯款,以免上當受騙。
再次提醒家長和考生,不管是查分還是填報志愿都一定要走正規流程,所有的“小道消息”都可能是不法分子的套路,堅決不信,才能保護自己的財產和個人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