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工是修電的,但在泗陽,有一位電工卻悄悄干了一件特別的“差事”,他把轄區70多位獨居老人的手機緊急呼叫號碼都轉移到他自己的手機上,老人家里有什么大事小情、突發狀況,只要一鍵呼叫,他都會準時出現,這個人就是電工張必超。
在泗陽縣來安鎮汪莊村,張必超負責電力運營維護已有31年,對于村里的近70位留守老人、孤寡老人來說,張必超還有另外一個身份——“1”撥就靈。
“上街,買油鹽醬醋,都會找張電工,因為我看不到,到街上看不到,認不得人,按這個“1”字就管用。”泗陽縣來安街道汪莊村居民陳玉蓮說。今年77歲陳玉蓮,早些年因病導致左眼失明,子女不在身邊。雖然現在每家每戶都張貼了電力服務告示牌和名片,建立了“電力服務微信群”,但對陳玉蓮這樣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的老人而言,仍有很多不便。2016年開始,張必超把村里每一位獨居老人、留守老人的老年手機上都設置了一鍵緊急撥號,將全村老人緊急呼叫設成自己。“我把他們設計成一鍵撥號,我用紅漆在上面點個點子,我說下次再要找我電工,就按這個紅點子。”國網泗陽縣供電公司來安供電所電工張必超說。
張必超是名老黨員,平時就是個熱心人,老人們除了電力故障可以呼叫他,任何生活上的需求,也是“1”撥就靈。76歲的張榮超老人,老伴患有糖尿病,老夫妻倆都是張電工的“老客戶”。“小孩子都沒在身邊怎么辦啊,只有求他,我曉得他有車,就給他打個電話,他給我們拖送去(醫院),張電工這個人,在我們這邊評價都是不錯的。”泗陽縣來安街道汪莊村居民張榮超說。
“(看到老人)我就聯想到我的老母親,我要是出去打工,換位思考的話,他們也是不容易的。”國網泗陽縣供電公司來安供電所電工張必超說。
村民劉召弟天生矮小,丈夫常年住院,兒子在外地,平時一人生活。劉召弟告訴記者,不管自己遇到什么事情,撥“1”緊急呼叫都能找到張電工,大事小情全都能搞定。“過年三十晚上他來我們家幫我把這個春聯貼上,我也夠不著。”泗陽縣東和平村村民劉召弟說。
劉召弟的老伴生病后,家里的生活有很大困難,張必超了解情況后,除了幫助她解決一些電力方面的問題,還連續多年幫她解決生活上的困難。“過年還給我200塊錢,讓我買點東西過年。”泗陽縣東和平村村民劉召弟說。
“我作為一名黨員,做什么事情要服務在先。一定要把用戶服務好,年紀輕的都出去打工了不在家,留下這些老年人就要靠我們這些在家的。其實算起來呢,做這些事情也是微不足道的。”國網泗陽縣供電公司來安供電所電工張必超說。
數年來,“1”撥就靈的張必超并未跟單位提及自己的舉動,直到去年,一位他曾幫助緊急送醫的老人的女兒,來到單位向張必超致謝,他的做法才被所里知曉。
“(張必超)是我們身邊的好黨員,我們也將一鍵撥號的做法,在全所推廣,29名臺區經理結合學黨史、悟真理,以他為榜樣,為人民群眾做實事。”泗陽縣供電局來安供電所黨支部書記劉曉娟說。
今年是建黨一百年,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以來,泗陽供電系統號召基層電工向張必超學習,在服務過程中解決群眾身邊的“急、難、愁”。目前,這一特色做法正在泗陽供電系統大力推廣,191名臺區經理對轄區空巢老人進行逐一走訪,已為2400多位老人設置了“1”撥就靈。
“1”撥就靈,撥通的不僅僅是張必超的號碼,更是一份關愛、一份信任、一份守護。張必超的事跡,經過人民日報、新華社等主流媒體報道,全網閱讀量已超過1.5億次,希望我們的身邊能涌現出更多的張必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