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宿遷市湖濱新區祥和社區有個克先居委會,那是當地人為了紀念烈士朱克先而命名的。1947年冬天,年僅23歲的朱克先為掩護鄉親們,在一次反圍剿戰斗中被敵人用手榴彈炸死,光榮犧牲。今天的紅色印記我們就一起來聽一聽他的故事。
“這是朱克先烈士為代表的十三名革命烈士的英名錄,是2020年祥和社區,為我們建造的克先烈士陵園。在這上面,實際反映了13名英名烈士的歷程。”
在湖濱新區祥和社區的朱克先烈士陵園里,朱克先烈士的侄子朱紹喜和原克先居委會書記駱澤玲站在英名錄前,回憶著朱克先烈士的過往。朱紹喜介紹,二叔朱克先于1924年6月出生在一個貧農家庭里,因為父親在地主家做長工,從小就對階級壓迫痛恨至極。
“朱克先父親在地主家干活累的,挑水,腰后來佝僂了,給壓的骨頭變形了,整個后面多一塊出來,所以說我叔叔對舊社會非常痛恨,后來參加革命的原因就在這里,看不慣窮人受苦。”烈士侄子朱紹喜說。
1945年,21歲的朱克先因思想端正,家庭成分好,參加了中國共產黨,后擔任村里的農會長。那時候村里白天全是國民黨巡視,只有到了晚上,地方的游擊隊才能互相聯絡,傳送情報。因為總聽窮苦百姓念叨游擊隊為人民,就主動聯絡,加入了地方游擊隊。
1946年秋,解放軍實行戰略轉移,暫時從現在的新沂市邵店鎮、新店鎮一帶北撤,國民黨部隊大肆入侵,朱克先同志響應黨的號召,就地堅持游擊戰,與敵人展開了艱苦卓絕的斗爭。1947年12月,朱克先作為游擊隊指導員,和鄉干部、武裝隊十余人與國民黨二十五師的兩個連隊在現在的徐州市銅山區鄭廟村展開激戰。
“每天都有犧牲,因為當時候是敵強我弱,在那時候很多老百姓被抓去很正常,有的丟了性命,有的雖然沒丟性命但是傾家蕩產。”原克先居委會書記駱澤玲說。
1947年12月的一天清晨,朱克先騎馬匆匆前往游擊隊營地開會,在路邊恰巧碰見朱紹喜的母親在河邊洗衣服,兩人還寒暄了幾句。朱克先離開不久,一個姓金的情報員也經過此地,不曾想一場血戰即將上演。
“叫這個人去送信,叫這個人通知(國民黨來了),他(情報員)把信給扣下了。他們(游擊隊員)有七八個人在屋里開會的,那時候都土屋,外面墻頭那么高,被(國民黨部隊)人圍到了,人家從外邊用手榴彈往里面扔。”烈士侄子朱紹喜說。
情報員成了漢奸,沒有將情況及時告知游擊隊。情況緊急,朱克先拼死抵抗,將敵人已經拉了環的手榴彈往墻外扔,將墻外的敵人炸傷。可就在扔第三顆手榴彈的時候,手榴彈突然在朱克先的手里爆炸。朱克先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23歲。朱紹喜的母親也不曾想過,短短幾句的寒暄竟成了最后一面。朱紹喜每每聽父母提起二叔的英勇事跡,都深受感動。
“比方說看到那些打戰的片子,都要流眼淚,反正都是我二叔這樣千千萬萬的英烈為了新中國誕生,拋頭顱灑熱血,獻出了年輕的生命。”烈士侄子朱紹喜說。
為了紀念烈士朱克先,大家就以克先二字命名本村,激勵后人奮發圖強,后輩們也沒有忘記那個戰斗到最后一刻的朱克先。“朱克先給老百姓留下的就是兩個字勇敢,他被圍起來以后,國民黨再三利誘他投降,他就直接拼死。”原克先居委會書記駱澤玲說。
2020年,祥和社區投資建設了朱克先烈士陵園,每年的清明節,當地政府都會組織黨員、學生祭掃烈士,學習前輩的英勇精神。
“利用這種精神激勵全體黨員干部在日常工作中,把精神轉化成動力,為居委會的事業奉獻出自己的力量和貢獻。”湖濱新區祥和社區克先居委會書記鄒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