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宿遷市宿城區耿車鎮劉圩村,有一座人馬同葬的烈士墓,因為不知道烈士的完整姓名,這座烈士墓也被稱之為“無名烈士墓”。
“我這把鍬比我年齡大了,這幾位烈士安葬的時候就是用這把鍬,我父親親自參加。從1995年建墓以來,每一年清明我都用這把鍬,來給幾位烈士添把土?!?/P>
劉圩村村民李法傳,他的父親是七十年前參與埋葬烈士的村民之一,用的正是手中這把鐵鍬。父親去世后,鐵鍬便一直保存在李法傳的家中,而李法傳也用這把鐵鍬,守護這座人馬合葬墓近三十年。
這座直徑8米,高約3米,蒼松勁柏,環繞其間的墓塋,便是李法傳守護著的人馬合葬墓。在這里共埋葬著抗日戰爭期間我軍迎擊偽軍十八團先后犧牲的,7名革命烈士和4匹陣亡戰馬。1995年3月,時任劉圩村黨支部書記的李興芳組織了耿車鎮政府機關和社會團體自發自愿捐資,修建了這座烈士墓。
“我帶領十五六個村民,利用兩天的時間,從離這有30米的地方,把烈士的遺骸和戰馬的遺骸搬遷到現在這個地方?!?/P>
1943年,耿車鎮以及周邊睢寧、凌城等地被日本鬼子占領,村民慘遭蹂躪。同年11月18日,從洪澤湖來了一支共產黨隊伍,其中就有戰士住在村民劉丙良奶奶家中。
“夜里來的,我在家里面住還不知道。天亮我才知道是共產黨軍隊,跟人講話,和小孩玩,拿玉米餅給人吃,到人家給人掃地,給挑水,什么活都幫你干?!贝迕駝⒈颊f。
當天上午,日軍偽保長王范春,跑到了睢寧凌城的維持會舉報了八路軍的藏身地點。臨近中午,凌城日偽維持會便派了一幫偽軍下鄉掃蕩,而我軍在八十一團團長夏義華的指揮下,早已在劉圩村一帶做好了戰斗的準備。這場戰斗打了近兩個小時,敵人大部分被消滅。戰爭結束后,戰士們的尸體需要埋葬,李加得的父親當時是村里的木匠,便把打好的棺材都給了他們。
無論在過去的貧困年代還是在現在豐衣足食的日子里,百姓都沒有忘記為國捐軀的革命烈士。每年在清明節前后,都會有人來到烈士墓進行祭掃,烈士陵園也不斷提檔升級,這把鐵鍬也被村民們保護得很好。大家說,要把這些紅色故事繼續傳承下去,影響更多的人。
“同時我們也邀請一些抗美援朝解放戰爭的老兵,進學校對學生講述,把革命先烈的紅色事跡進行宣講。把革命先烈的一些英雄事跡傳承下去,把這一塊工作開展好?!彼蕹菂^耿車鎮民生事務局副局長王政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