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宿遷市宿城區龍河鎮,有一位潘存福烈士,他生前率領群眾挖溝破路與敵人周旋,參與減租減息、參軍支前等工作,樣樣走在前。
在宿遷市宿城區龍河鎮姚莊村,豎立著一座潘存福烈士墓,每年清明期間都有人來此處祭奠。潘存福烈士出生于1923年,泗宿縣潘山區童安鄉,也就是現在的宿城區龍河鎮。雖然當時家境貧寒,但是從小就很聰明。
1941年,18歲的潘存福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還先后擔任了泗宿縣潘山區童安鄉鄉長,沈橋鄉指導員、潘山區青救會主任、區委書記等職務。潘存福的侄子潘心堯說,從小就經常聽父親講起大伯的事跡。
1942年冬天,日偽軍出動6000多人,在飛機、坦克的配合下,從泗縣、宿遷、淮陰、盱眙等地出發,向淮北抗日根據地中心地區洪澤湖以西半城、青陽等地進行“掃蕩”。
在日偽軍“掃蕩”的33天,潘存福率領本鄉群眾挖溝破路,帶領民兵日夜與敵人周旋。
潘存福烈士侄子潘心堯說:“鬼子開著汽車一路掃蕩過來到這邊,都是夜里面偷偷的,(潘存福)發動群眾挖溝堵塞他們。都是把溝挖左一道右一道,一看汽車來了就跑,到夜里再來挖。”
當時的社會環境下百姓過得非常貧苦,吃了上頓沒下頓。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時期實行了新的經濟政策“減租減息”,作為當時的潘山區委書記,潘存福主動響應黨的號召,推動政策的施行。
潘存福烈士表弟趙后鑾說:“地主跟佃戶本來是五五分,后來改為三七分,地主拿三成,耕種的拿七成,后來又改為七五、二五分。”
1946年,國民黨政府軍進攻宿遷境內的中共政權轄區。當時潘存福任泗宿縣青救會主任,黨組織決定讓他帶領潘山區部分干部在當地堅持斗爭。當年5月9日夜里,潘存福帶人去鎮壓一名特務,路上不幸被叛徒殺害,時年24歲。
1997年,當時的宿豫縣龍河鄉政府為潘存福設立了烈士墓。2016年,在墓碑附近又種上了松樹和花樹。每年清明節前后,都有學校和機關單位前來掃墓,祭奠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