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五十年代的土地房產所有證,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如同珍寶般收藏至今,泛黃的紙上留下了歷史的痕跡,也留下了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不懈奮斗的印記。一起來聽聽老人與土地房產所有證的故事。
春日暖陽中,記者走進了泗陽縣莊圩鄉王碼村姬成榮老人的家中,他熱情地拿出自己珍藏了七十年的“老物件”,一張1951年12月15日的土地房產所有證。一塊木板為底,一塊玻璃在上,穿孔打眼,用細鐵絲固定住,一看就是被精心收藏的。一直以來,在家人的眼中,姬成榮都對這張“證”視若珍寶。
姬成榮妻子楊翠芳說:“他把疊好好的,擺在書里面,夾起來,收在另外一邊,不讓小孩子碰到,和那些古書都放在一起,特別愛護。”
說起這張所有證,姬成榮老人的話匣子也就打開了。
姬成榮說:“舊社會土地所有權那叫地契,就是擁有土地的憑證,解放后土地改革以后,就命名為所有證,土地房產所有證,土地房產,屬于私有財產,這土地也是你家,這房產也是你的,任何人不得侵占,就是這個。”
今年81歲的姬成榮,在上小學時,見到了這張土地房產所有證,也是通過這張所有證,他“參與”到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浩浩蕩蕩的土地革命之中。從1946年的“五四指示”到1947年的《中國土地法大綱》,再到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正式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這場中華大地上轟轟烈烈的地權革命,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
姬成榮說:“我喜歡研究歷史,喜歡學習歷史,中國革命成功,首先是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取得成功的,這不能丟,這是革命的憑證,這是寶貝。”
這張土地房產所有證共有兩聯,一聯是底根歸公收藏,一聯就發放到了每戶村民的手中。留在姬成榮手上的這聯,內容很豐富,畝數、地名、長寬尺度、四至、所有者等等,都是由毛筆寫成,以繁體字為主。1951年距今已經七十載,一筆一劃中最直接的變遷就是地名和行政區劃,81歲的姬成榮對于每一次變遷都牢牢記在心間。
姬成榮說:“蘇北行政區,淮陰縣,宋集區王圩鄉王圩村,這是原來的老名字,也就是這張證上的名字,后來到了1954年,江蘇省行政區劃,改為,泗陽縣,當時在學校里都知道,化歸泗陽之后就是泗陽縣莊圩區,王圩鄉王圩村。2010年左右才改為叫王碼村。”
家鄉的名字在變,但是不變的是家鄉這片土地與周圍的鄉親。這張看似普通的土地房產所有證上,寫滿了時代印記。雖然在歷史的大潮中逐漸失去了原有的效力,但它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富有先進探索意義的見證,也是留給子孫后代最好的“紅色教材”。
姬成榮說:“我們現在這國富民強,來的不容易,共產黨就是從解決農民土地,日子才一天天好過,說給他們(子孫)聽。”
隨著年齡的增長,姬成榮老人心里萌生出了一個想法,他想把這個土地房產所有證捐出去,讓它得到更好的保存,發揮更大的作用。后來他給省委宣傳部寫了一封信,表達了自己捐贈的心愿,很快就得到了回復,并安排當地政府工作人員特意上門來接收他這件珍藏了多年的寶貝。
姬成榮老人有些開心,有些不舍,更多的是一份美好的祝福,他說“給政府保管,我想政府,有歷史博物館,給他們保存時間會更長,更好。”
泗陽縣莊圩鄉黨群工作局工作人員潘亞楠說:“我們受(縣委)宣傳部委托,來到老先生家里,接收他們家的土地房產所有證,我們接收之后會妥善的保管,然后把它轉交給上級部門,同時我們也會以此為契機,在全鄉號召大家,保護這樣的紅色物件,把這種紅色精神代代相傳。”
一張土地房產所有證,老人執著珍藏70年,在建黨100年到來之際,他選擇捐獻給國家,從他的言行中,我們看到了一位普通群眾對黨的那份熱愛與信任,也看到了一位老人對國家和子孫后代深沉的愛與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