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每到家中有喜事時,總會貼上寓意吉祥的剪紙。隨著時代發展,手工剪紙越來越少見。但在宿遷市宿城區項里街道黃河社區,一位73歲的孫奶奶,卻堅持手工剪紙30年,經她手剪出來的圖案,可是栩栩如生。
上午十點,住在宿遷市宿城區恒佳花苑的孫莉孫奶奶,迎來了第一位“顧客,”鄰居張先生,張先生說過幾天家中有喜事,特意來找孫奶奶討幾個喜事剪紙。
市民張先生說:“過去能看到這些,現在看到這個非常少。這就是民間的藝術,非常漂亮。”
孫奶奶拿有一個本子,里頭夾著的都是平時剪的剪紙,其中不僅有喜事剪紙如鴛鴦、喜字、如意等,還有一些小動物的剪紙,像今年的生肖牛,以及蝴蝶、兔子、猴子等等,每一個都生動形象。這里面有些剪紙用的還是普通的宣傳單頁,孫奶奶說,在平日里,她手也閑不住,拿到張紙,就想剪一剪。
孫奶奶說:“我就這個毛病,愛好,看見紙就剪,這個紙也是撿到紙,然后剪一個雙喜。今年是牛年我就剪個牛,平時想剪什么看見什么飛蛾啊,什么蝴蝶啊,我剪個蝴蝶,看見小鳥啊,看見和平鴿子啊,就剪個和平鴿子,人家喜事呢我剪個萬年青。”
孫奶奶剪紙已經剪了有30多年了,但要說起與剪紙結緣,那還是個巧合。
孫奶奶說:“我這個就是農村人家帶新娘子,小大姐出門,第一次人家找我,我說我也不會剪,她說你學,看你那么機靈不能學啊,她說你給我剪個如意,好,我剪個如意,后來一剪就剪成了,給人家剪開始了,人家就來找我剪了。”
從此,孫奶奶就愛上了剪紙,隨著剪紙技術越來越好,慕名找她剪紙的人也越來越多。
孫奶奶說:“小大姐出門的時候,結婚的扶梯上的。剪在大門口,大門口人家一進來就說滿堂紅,這是滿堂紅,如果要是到喜房門口,就剪雙喜了,我要是剪新娘老公公老婆婆那個房間就剪萬年青,都是門吊子。”
要想剪紙剪得好看,一絲一毫都不能出差錯。雖然現在已經70多歲,視力大不如從前,每次剪紙都要戴著老花鏡,但是只要剪紙時,孫奶奶都專心致志,全身心投入進去。
孫奶奶說:“剪紙的時候有疊的方法,看你剪什么,剪圓的就折四下,或者折五下剪成圓的,要是長雙喜就折成兩折子,剪的時候你要注意,你要看著,你不要剪短了,就不像了。”
2009年,孫奶奶為了照顧家庭,搬到了市區居住,找她剪紙的人也越來越少了。但閑暇時,還是會忍不住隨手剪幾個,偶爾有人找她幫忙剪紙,她也會十分樂意。
孫奶奶說:“剪紙是古時候留下來的,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老傳統,人家都不用了,我就一直剪,反正都70多歲了,也不指望怎么樣了,有人找我剪我還是繼續剪。”
一輩子堅持一個愛好,孫奶奶的晚年生活也因此豐富多彩。祝愿孫奶奶能一直身體健康,將這份傳統的剪紙手藝傳承更久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