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按中國傳統民俗,在節日夜晚,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聚、其樂融融。宿遷市各地也紛紛在這一天,開展各類活動。
一、宿遷特有元宵習俗“走北邊”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吃元宵、猜燈謎……很多的習俗流傳至今,在咱們宿遷還有一個特別的習俗,叫做“走北邊”。
“正常從正月十五晚上,正月十六晚上,正月十七晚上,一般來說老宿遷人,在這三天晚上流行一個活動叫,走北邊,沿著現在的幸福中路向北走。”民俗專家曹志成說。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習俗,是因為古時候,宿遷城區地勢較低,洪水比較泛濫,越往北邊地勢越高,所以在元宵節這天,家家戶戶都會往北邊走,希望新的一年,能夠減少洪澇災害。
“于是時間長了以后,日子過得越來越好,所以人們流行著順著幸福中路走北邊,一邊吃著年糕,意味著步步高升。”民俗專家曹志成說。
二、新年新景住新房 團團圓圓慶元宵
宿遷市區的市民,在元宵節這一天“走北邊”。在沭陽縣劉集鎮郇河新型社區內,剛搬了新房的陳健一家六口人,正圍坐在豐盛的餐桌前吃團圓飯、話家常。
吃完團圓飯,陳健點亮了新房大門上掛著的紅燈籠,夜幕中,社區里家家戶戶大門上掛著的紅燈籠都亮了起來,整個社區都被籠罩在一片喜慶的“紅”中。
掛好了燈籠,大家都來到熱鬧的鄉村大舞臺。舞臺上,歡快的傳統劇目《小花船》、舞蹈《迎新年》等節目輪番上演,熱熱鬧鬧。另一邊,村里的大人孩子們則圍聚在一起,大家齊動手包著元宵,不一會兒,一碗碗熟透了的元宵就送到了村民的手中,大家圍攏在一起,開心地吃著甜甜的元宵,互相說著吉祥的話語。
“新年住上新樓房了,大家一起包湯圓,過元宵,心情非常開心。”村民喬玉梅說。
“我們郇河新型社區一共建成194套樓房,農戶從平房住進了樓房,心里特別開心,鄰里之間的感情還是沒有變,在新房的第一個元宵節,村民自發集中一起過節,我們一起非常開心。”沭陽縣劉集鎮郇河新型社區支部書記單延民說。
三、誦古詩 制花燈 猜燈謎 弘揚傳統文化
作為傳統佳節,元宵節這一天,學校的孩子們則穿上漢服,用自己的方式過節。
在泗陽某學校,四位同學身著漢服,誦讀古詩,在經典的國學經典誦讀中,認識古代的元宵節。在學校的各個角落都掛滿了花燈,很多花燈的選材都是生活中的包裝盒、飲料瓶、鞋盒等材料,創意制作。燈籠上還有燈謎。
“這個小白兔燈籠,是我和媽媽一起做的,我們用的材料是家里的廢舊物品,我在做的過程中,覺得這個小白兔燈籠非常有趣。”學生李安琦說。
“引導孩子們了解中華的傳統文化,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今后可以更好地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如皋泗陽北京路實驗學校老師李娜說。
別樣元宵別樣暖。新一年,大家一定都能團團圓圓,甜蜜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