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勇的燒餅鋪子位于宿遷市湖濱新區皂河鎮,當地人習慣稱之為葉家燒餅鋪子又叫乾隆貢酥,相傳乾隆二下江南的時候,途經皂河古鎮,在皂河行宮用膳,由于旅途勞累茶飯不思,當地官員就把我們家燒餅作為貢品送上去了,當時一陣微風吹過,香味撲鼻,乾隆皇帝連吃三塊食之贊不絕口,于是就劉大勇家老祖先封為御廚,從此以后皂河葉家燒餅就叫乾隆貢酥。
乾隆貢酥第十代傳人劉大勇說:“一開始因為從小看著外公和媽媽做這個比較辛苦,剛開始是不太愿意做的,后來國家也比較重視這一塊,各級媒體經常來報道,就感覺身上有一種責任感有一種榮譽感,后來慢慢就全身心投入這一塊。”
1998年大學畢業后,劉大勇從母親手中接過祖傳的手藝并立志將其發揚光大。他結合現代科學的方法,對傳統的“乾隆貢酥”不斷進行創新,在過去甜燒餅、咸燒餅兩種口味的基礎上,開發出椒鹽餡、蜜糖餡、棗泥餡、赤豆餡、奶油餡、姜汁紅糖餡、肉松餡、雪菜肉餡、紫薯餡、蛋黃酥餡、玫瑰酥餡等十多種新品種,同時,他不斷改進燒餅制作工藝,用燃氣烤箱代替傳統的炭爐,使燒餅更加衛生、產量更高。
乾隆貢酥第十代傳人劉大勇說:“皂河燒餅雖說是普通燒餅,但是制作比較考究,主要特點就是香酥脆透,(燒餅)由三塊構成,水面、油面、陷兒芯三部分,水面就是用水和面,我們家的面全部都是用老面自然發酵,然后用食用堿中和。油面就是油酥,用油和面粉。油酥分劑,把油酥均勻地放在水面上,然后破酥,多次反復揉搓,燒餅的層次主要來源于這一步。”
劉大勇說,他家的芝麻全部用脫皮芝麻仁,因為芝麻皮比較苦澀,脫皮之后燒餅吃起來比較香,但是這也就多了一道工序,也曾有人建議劉大勇不用這么麻煩,可在他看來這是對傳統手藝的尊重。
乾隆貢酥第十代傳人劉大勇說:“流程比較多,比較費事,純手工操作,一天四個人只能做一千多個,如果要是七八個人的情況下,就可以做到兩千多個,燒餅基本上每天都能賣完。”
為了把乾隆貢酥推向全國,他經常參加各地的美食比賽。2019年,他獲得中國淮揚菜大師邀請賽中式面點金獎;2020年,他又獲得江蘇省“吉祥賀盛杯”鄉土風味大賽總決賽特金獎、江蘇省“九陽 豆漿杯”青年名廚大賽總決賽特金獎。前段時間,劉大勇聽主管部門說自己也可以申報“高級鄉村振興技藝師”職稱,他就試著申報了自己的材料,沒想到順利獲評“高級鄉村振興技藝師”。
乾隆貢酥第十代傳人劉大勇說:“等于去年十二月份開始公示,前幾天正式下達通過,這個名稱叫什么?叫高級鄉村振興技藝師。”
記者在江蘇省人社廳網站發布的新一批“高級鄉村振興技藝師”名單中,看到了劉大勇的名字,對于劉大勇而言這是一種褒獎更是一種鞭策鼓勵,一直將祖傳手藝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