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注重生態和環保。但是對于生態的關心,操作正確是保護,操作錯誤很可能就是破壞。近幾年,關于盲目放生的事件就頻頻發生,因為不合法不合理的放生,不僅會給自己帶來困擾,還很可能會把放生變成“殺生”。
放生本身是一大善舉,然而很多不當的放生行為會導致善心“變味”,此前哈爾濱有愛鳥人士放生近千只人工養殖的不同品種的鳥類,然而最后有上百只鳥因不適應環境、身體狀況變差而死亡。類似的案例在全國各地數不勝數。
宿遷市野生動物救助中心救助人員童文冉說:“如果一直都是我們自己人工飼養的,它不具備野外生存的能力,它不具備野外捕食的能力,逃避自然天敵這樣一個能力。那我們出于愛心考慮,把它私自放生后, 它(們)可能會因為生存能力不足,會在野外被其它天敵所捕食,這種情況下的放生,即是殺生。”
隨著愛心人士的增多,一些自發的放生活動也日益增多,在我們宿遷市每年都會組織一些較大規模的放生活動。在組織放生活動之前,對于所放生的物種的種類、數量以及放生的區域范圍都要謹慎的選擇,否則很有可能會造成自然生態鏈的破壞。
市野生動物救助中心救助人員童文冉說:“如果說一片湖泊內,我們放生大量的一個物種,比如說一些魚類,那它在這個自然的生物鏈當中,它的數量會比較突出,它勢必會影響其他的物種。而且對于這個本身放養的這種物種來講,它也會引起一個疾病的發生以及生態資源的減少,也會引起它的一個大面積的死亡。”
由于生物種類繁多,加上人們對于生物種類的分辨能力沒有達到專業的程度,如果誤放了一些外來物種,就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很大的破壞,例如近兩年頻繁破壞生態平衡的清道夫、鱷龜、巴西龜。
宿遷市野生動物救助中心救助人員童文冉說:“像鱷龜這些,我們是比較常見一點。因為它的食性偏雜,單位面積內比如說有一些我們本土的魚類或者說一些物種,它會把這些物種全部都能夠去破壞,破壞我們完整的一個生物鏈,而且這個鱷龜它是沒有野外的一個天敵。”
放生本是愛護生命,使之回歸自然,除了要確保放生動物有自我生存能力,還要保證科學合理的放生,才能更好的保護動物和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