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約糧食、反對浪費在全社會蔚然成風。相比餐飲浪費,糧食從生產到加工鏈條上的損失同樣不容忽視。精細加工的大米受到不少消費者歡迎。但看起來“白細美”的精米背后,卻存在糧食過度精加工帶來的損耗問題。
大米精加工會造成損耗
在市區一家超市記者看到,很多市民正在購買大米,這些大米有散稱的也有精美包裝的,在選購的過程中,有市民喜歡看起來“顏值”高一些的大米。
在沭陽縣高墟鎮一家米廠的加工車間,機器轟鳴,工作人員正在將加工過的大米進行機械化包裝。據了解,收上來的稻谷經歷篩選、脫殼、打糠、拋光等多道環節,最終變成精米,包裝后發往各地經銷商。
“拋光是碾壓,把大米上一層暗的顏色像剝掉一層皮一樣,這樣去掉。經過兩道拋光,最后一道是把米粉就是大米上一層白顏色的去掉,變成精米。”大米生產基地會計劉華東說。
糧食精加工是行業的普遍現象,精度越來越高,出米率越低,可能會成為糧食“餐桌外浪費”的一環。
“加工時候在碾米機來回提動的時候,會把米弄碎了。一般一噸(2000斤)重的米出來1200多斤。”大米生產基地會計劉華東說。
劉華東介紹,他們廠出米率在60%左右,也有的廠出米率在70%,加工精度越高,大米就越白、越亮,看起來晶瑩剔透、光鮮亮麗,可以賣到更高價格。但是也會存在大米損耗問題,米廠為了減少浪費,他們將加工出的碎米、米糠等再加工進行售賣。
“10斤水稻出6斤精米出來,那4斤都是米油、米粉、黃米、白米、還有碎米,米油就是米糠,一般到飼料廠,米粉一般也到飼料廠,白米在浙江一帶做年糕,黃米一般釀酒廠釀酒。”大米生產基地會計劉華東說。
“好看”不等于“好糧” 適度加工減少損耗
營養科醫生介紹,大米中60%至70%的維生素、礦物質和大量必需氨基酸都聚積在谷皮、糊粉層、胚芽等外層組織中。從這個角度講,大米的傳統加工工藝,如清選、去雜、碾白、拋光、色選等一系列加工程序,實際上破壞了大米的營養。
“精米精面在加工過程中是很浪費糧食的,損耗度也是很大的。(加工后)保留下來的胚乳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居多,里面留存的礦物質蛋白質是非常少的。建議大家不購買反復加工的大米,最好搭配糙米一起吃,建議大家吃全谷物而不是一直吃精米精面。”市人民醫院臨床營養科醫生李茜說。
2019年5月,《大米》(GB/T1354-2018)國家標準正式實施,對舊國標進行修訂,在“新國標”中對大米“加工精度”指標設置了上限,對一級大米的加工精度由“舊國標”的90%以上調整為80%~90%,突出了適度加工,更多地保留了大米原有的營養價值,使大米國家標準更能適應綠色發展理念。
“原來有的企業為了提高精米度,看著漂亮抬高價格,增加程序,使大米有很多碎米,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浪費。現在高墟一些技術比較先進,思想比較好的進行引領,他們按照國標來生產合格的而且又比較高效的,既適合生活需要也減少不必要的浪費。”沭陽縣供銷社副主任王斌說。
糧食的深加工,對于延伸農業產業鏈條,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帶動我國糧食產業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但是超過一定標準的過度加工會增加糧食的損耗,糧食加工不一定越“細”越好,應該推動企業切實遵循國家的有關標準,限制過度加工,提高糧食的加工和轉化利用效率,降低損耗。
“那么要從根本上扭轉大米過度加工導致的浪費問題,一方面相關監管部門要加強對企業的監督管理,嚴格落實國家相關標準。另外也要加強市場的引導,引導廣大消費者樹立健康、節約、科學的膳食習慣,倒逼企業減少過度加工。我們要按照國家建立結合社會這種要求,對大米的深加工有一個正確的科學的這種認識,走出誤區。通過各類社會主體,廣大消費者和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切實把我們國家的糧食的加工,讓它走上一個規范科學健康的軌道。”市供銷社黨組書記、理事會主任朱衛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