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票是我國上個世紀50-80年代,計劃經濟時期發放的一種購糧憑證,在我國使用長達40余年,隨著改革開放,糧票漸漸退出歷史舞臺。而曾經輝煌過的糧票,現在依然是很多人的鄉愁回憶。
四川省在1973年發行的貳市斤糧票上面印有四川的特色梯田。河北省1980年壹市斤的糧票上印有大型的收割機。您看到的這些糧票不是博物館里的,而是湖濱新區收藏愛好者高方,去年從一位收藏愛好者的朋友那兒買來的,足足有1400多張。“咱那個年代就是錢,糧票就是糧食,因為你拿這個糧票到供銷市場能換來你所需要的東西。我就想買來當作一種紀念,給我家孩子傳承下去。”高方說道。
高方淘來的這些糧票,仔細翻看會發現,每個地方的糧票圖案都各不相同,山川風景、名勝風光、革命圣地、人物風采和城市建筑票等等。而且面值也有區分,半市斤、壹市斤、貳市斤、伍市斤乃至十市斤都有。而糧票上的字體也多有講究,早期糧票上的文字多為楷書,70年代以后,票名出現隸書、行書和黑體等多種字體。高方淘來的糧票多為70年代后期的,賞心悅目。
每張糧票背面都標注了使用說明:“憑本票可在本省購買各種糧食制成品及各種糧食,本票不準買賣、偽造,遺失不補”。短短幾行字足見糧票的重要性。高方說,雖然自己小時候已經是糧票使用的后期,但是依稀記得,自己兄妹五個,家人們早早的就拿著鋤頭去村集體里干活,根據每家的工分來分發糧票。“像我們小時候去供銷社,現在都叫超市、商店,也只有憑這個東西到供銷社才能買來東西。”高方說道。
因為生產力低下,普通老百姓家的糧票根本不夠用。可因為家里孩子多,每年開學都是一筆不小的開銷,高方就曾拿著壹市斤的糧票去供銷社換過文具。“削鉛筆的小刀,那時候還沒有像現在的刨刀,都是小刀,最便宜的時候是兩分錢一把,一市斤的糧票能換幾把小刀,兩個本子。”高方說道。
因為稀缺所以珍貴。但是那個年代,雖然物資匱乏,大家的感情卻很純真。有時誰家沒糧票換糧食了,為了生計還會從左鄰右舍借糧食吃。待有糧食了,再還給別人。
到了1993年,隨著全國糧食年年增產,糧食不再緊缺,糧食市場放開,糧票也逐漸退出歷史舞臺。閑暇時光,高方會拿出糧票給孩子講述那個年代的生活,孩子雖然不懂,卻也聽得津津樂道。“如果這個保存好的話,不霉變的情況我會一直保存下去,然后傳給孩子繼續保存,是對他們的一種教育懂得珍惜糧食。”高方說道。
編后:收藏糧票是保存對那個年代的回憶,而對于我們來說,已經陳舊的糧票也時刻在提醒著我們,要勤儉節約,珍惜糧食,珍惜每一份勞動成果。
總共: 1頁
作者:李宇 見習 李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