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的殘缺,改變過很多人的人生軌跡,但是,在社會大家庭的溫暖關懷下,殘疾人的日子照樣可以活出不一樣的精彩。今年以來,宿遷市殘聯就持續開展 “三進三查三保”活動,為殘疾人送去了不少好政策。12月3日是第29個國際殘疾人日,一起聽聽殘疾人劉建書自己脫貧后又帶動更多殘疾朋友一起致富的故事。
上午10點多,當記者來到位于洋河鎮洋河片區新城名苑小區時,一家服裝企業負責人劉建書正帶著殘疾人員工調試著剛剛搬運到新廠房的新設備。在宿遷市殘疾人創業政策的引導和幫助下,劉建書的第二個廠區即將投產,預計年產額將達到100多萬元,帶動50多名留守婦女和殘障人士就業。
“目前,我們這塊場地,是殘聯和扶貧辦他們給我提供的這塊場地,樓上樓下有兩三百個平米,是免費的,準備帶動我們周邊的家庭主婦和殘疾人來這里就業。”劉建書說道。
今年49歲的劉建書,兒時因為調皮,意外將自己的左側胯骨摔斷,落下終身殘疾。在成年后,不想繼續拖累父母的劉建書,萌發了獨自外出闖一闖的想法。
“只能做點輕工業,重的也不能做,想來想去還是做服裝可以,一開始是先做工人,學徒,我一開始在宿遷八一路上學的。”劉建書說道。
28歲那年,劉建書手藝學成后,便帶著身上僅有的幾十元錢來到常熟打拼。 2006年,了解到家鄉政府和殘聯在對殘疾人創業方面,提供了很多的政策幫扶后,劉建書便返回家鄉,首次招收了20多位留守婦女和殘疾朋友一起創業。
“多的時候有(招收)8個殘疾人,因為我是殘疾人(能感同身受),雖然他們肢體殘疾,但是我們也能打工,也能賺到自己想要的回報,減輕父母的一點小壓力。”劉建書說道。
在劉建書的廠區里,41歲的李二利尤為特別,因為兒時患有小兒麻痹,左側肢體出現殘疾,工作難覓,住在同一小區的劉建書在了解到情況后,主動上門為其提供就業機會,手把手教授技能。這讓李二利可以做點零活補貼家用,生活上寬裕了一些。
這樣的就業崗位,得益于好的政策幫扶。記者了解到,今年以來,宿遷市殘聯持續開展的 “三進三查三保”活動,實現進企業查穩崗,“點對點”保就業,為1200多名殘疾人量身打造技能,幫助全市400多家用人單位安排殘疾人2000多人就業,為全市4.5萬余家企業減免殘保金2800萬元。前三季度,全市6萬多名建檔立卡殘疾人家庭人均收入就達到了6800多元,提前實現穩定脫貧目標。
“殘聯幫助我們,銀行里面有免息的,扶貧辦提供場地免費的,叫我慢慢做嘛。”劉建書表示,他要再擴大一點規模,多帶動一些殘疾人就業。
通過獎勵、補貼、減免、減征、調整等措施,宿遷市先后拿出7000余萬元,用于緩解今年的疫情對殘疾人生產生活和殘疾人服務機構造成的影響,像劉建書這樣的企業就可申請高達2萬多元的殘疾人一次性自主創業補助。也正是有了政府和殘聯的共同關心和扶持,越來越多的殘疾人自主創業企業陸續解決了場地問題和用工問題,節約了不少開銷。
“讓他們腰包鼓起來,他們才有美好的生活,天天的生活也很充實,也我心里頭也非常高興。”劉建書說道。
有好政策的幫扶支持,殘疾人開辦廠房,實現創業不再是那么遙不可及。用勞動換取尊重,用行動改寫人生,劉建書和他的員工們激勵著更多殘疾人堅定信念,用不屈奮斗,撐起風雨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