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來暑往,秋收冬藏”。秋冬之交,正是“藏”的季節,在以前生活物資極度匱乏的年代,聰明的農家人都是用地窖來儲存蔬菜,以備漫長的冬季食用,而現如今的生活物阜民豐,大家已經不再擔心儲藏的問題,但在宿豫區仰化鎮,有一戶農家依然保存著一個地窖,里面裝滿了過冬的食材。
在宿豫區仰化鎮永興社區陳夫太老人的家中,記者看到了這個在家門口的地窖。這幾天家里種的佛手瓜已經成熟了,老伴吳金俠將摘下來的佛手瓜放在盆里,讓陳夫太放進地窖中。陳夫太今年74歲了,搬到現在這個地方已經40年了。因為弟兄比較多,住的地方不夠大,于是他就努力干活慢慢蓋起了現在的房子。
陳夫太回憶,在“大集體”年代,收上來的糧食都要統一交到生產隊進行保管,每年秋末初冬的時候把紅薯和蔬菜等都儲存進地窖,留著冬天吃。地窖的作用是防止薯類、蔬菜等被凍壞,在底下挖2到3米深的地洞或地下室,這樣地窖溫度可以保持在零到八度以上。
在包干到戶后,陳夫太分到了田地,開始自己種地,于是他在自家門口也挖了一個小型地窖,每年霜降節氣的前十天左右,就要把紅薯放進地窖儲存。今年200多斤的紅薯也早已經放進地窖中。陳夫太說,看似造型簡單的地窖,其實是有技術要求的。
挖好的地洞,還需要在里面擺放好木頭防止坍塌。將蔬菜和薯類放進地窖后,必須將出口用稻草蓋住,防止漏風,溫度降至零下后還需要在地窖上蓋稻草保溫。“這上面搭三根棍子在上面,泥朝上面一放,埋在上面,等到大冷的時候上面再壘一層泥,然后再加一層草,就管了就能保暖了。”宿豫區仰化鎮永興社區居民陳夫太說道。
地窯封好后,挑選天氣好的日子也要打開洞口通風,不僅能預防腐爛,更防止下窖拿物品時二氧化碳中毒。藏進窖里的除了山芋、紅薯,還可以是蘿卜、土豆、瓜等各類果蔬,根據需要隨時撿取,但這下窖取東西也是一門技術活,一般需要身量小的人才能進去。
現在,雖然兒女們都已經成家立業,也很孝順。但是陳夫太依然習慣將自家收上來的紅薯、佛手瓜儲存在地窖里,老伴兒吳金俠還會拿出部分到集市上去售賣,吃不完、賣不完的紅薯就會發芽,來年再種到地里,老兩口的生活平淡卻也幸福。“這會好過,喜歡吃什么吃什么,以前哪有吃的。我也都教育小孩子,以前的日子你沒過過,這會好日子了也得省吃儉用,拿東西當好的,不能浪費。”陳夫太老伴吳金俠說道。
編后:深埋地底的地窖,如今的90后、00后可能已經沒有記憶了,但是曾經過過的苦日子不能忘,所以要珍惜每一粒糧食,每一份勞動成果。
總共: 1頁
作者:唐千千 宿豫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