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民生福祉的基礎。近些年來,隨著駱馬湖的全面禁采,漁民們的陸續退捕,現如今的駱馬湖,生態環境大變樣。近日,一支由10多名愛鳥人士組成的全球候鳥跟蹤守護隊伍就來到了駱馬湖邊,那么,這里到底是什么吸引了他們呢?
連日來,從沈陽獾子洞濕地出發的“跟著大雁去遷徙”活動組10多名成員來到宿遷,作為一些候鳥遷徙途中重要的節點,駱馬湖成為了大家此次前來考察的重點湖泊。
““跟著大雁去遷徙”活動,主要是通過以大雁為物種的候鳥,對它的棲息地的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進行考察,從而發現中間那些不利于大雁遷徙的因素,找到這些解決辦法。”“跟著大雁去遷徙”活動發起人周自然說道。
鳥類專家告訴記者,在2018年10月,白鶴“槍生”和“419”在南遷時,直線飛過駱馬湖并未停留,而今年,考察人員通過衛星監測驚奇地發現,有一只白鶴在駱馬湖上空開始盤旋。
“往西走的那個(白鶴)在這個附近一直盤旋找落點,飛行了33個小時,真的是很艱難,想找落點,未來我們退湖項目如果做好了,它很可能就找到這個落點了,就落下來休息了。”活動科學顧問鳥類專家周海翔說道。
根據對白鶴遷飛的數據進行分析,白鶴在黃河三角洲之前的南遷路線上都是白天飛、夜間休息。但只要過了黃河,因為沒有合適的棲息地,白鶴就會不舍晝夜、連續飛翔1000多公里直到鄱陽湖或洞庭湖。如果駱馬湖能夠作為白鶴等珍稀候鳥的新棲息地,那么,它們在南遷途中,就可以在此夜宿休息,第二天便可直接飛抵目的地。
專家表示,駱馬湖沿岸目前還缺少白鶴等珍稀候鳥停留所需要的安全、富饒的灘涂地,但是未來幾年,隨著駱馬湖生態環境的不斷修復,白鶴等珍稀候鳥的在此棲息將很快成為可能。
記者了解到,近些年,市委市政府以及省駱馬湖漁政執法部門都積極采取了行動,保護、恢復駱馬湖生態自然環境。經過全面宣傳和治理,駱馬湖的漁民們也越來越多地自覺加入到退捕的行列中,現如今,駱馬湖的生態環境已經有了大改善。
“駱馬湖的水質得到了改善,漁業資源得到恢復,我們在執法過程中,每年秋冬季節,在執法中,我們經常能夠看見有許多的白骨頂雞、野鴨等候鳥,來到駱馬湖棲息。”省駱馬湖漁管辦資源環保處處長張偉說道。
鳥類是人類的朋友,也是地球流動的血液,我們相信隨著市委市政府各項措施的持續推進,駱馬湖生態資源環境也將越來越好,未來,也會有更多的珍稀候鳥在遷徙途中落腳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