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通過朋友介紹,孫若綺做起了銷售可食用白玉蝸牛的生意。通過到全國各地的蝸牛養殖基地去采購蝸牛,再轉賣給大城市的餐飲市場。因為白玉蝸牛其肉質肥嫩,營養豐富,在很多城市的需求量特別的大,孫若綺經常因為收不到貨源而發愁。漸漸的,她萌發了一個想法,為什么自己不直接養殖蝸牛呢?
孫若綺說:“因為咱們在市場上到各個養殖戶去,其實也學了很多。采各家所長,然后自己對養殖這一塊,心里就有了底氣了,技術這一塊也不成難。”
孫若綺說:“五月底進的種牛大概在1萬5千只左右,其實也是打算少量的養殖一下,也是在一個嘗試階段。”
原本只計劃養殖十幾萬只蝸牛,哪知道第一批的產量就超過預想好幾倍。棚子不夠用了,只有移到室外。但是隨著天氣的一天天變冷,孫若綺越來越發愁了。如果不繼續投資,這眼前的幾十萬只蝸牛就面臨無家可住,最后直接全部死亡。而如果投資,就要建地暖棚,投入資金將會是之前預想的五倍還多。身邊的朋友都勸她及時收手。但是倔強的孫若綺經過和合伙人的考慮,最后還是決定放手一搏。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幾個月的悉心照料,目前養殖場的近三百萬只蝸牛長勢喜人,再過一個月,將會迎來每天固定的出貨量。
孫若綺:“目前我們有最初的5個大棚,因為蝸牛產量的需求,現在已經擴增為18個大棚,占地面積約20畝,年產量大概在100噸每年,總產值預計在300萬左右。”
而隨著養殖場的不斷擴大,養殖場還解決了周邊十幾個人的就業問題。
養殖基地飼養員劉立才:“正常早上來把蝸牛撿撿弄弄,配配料子,灑灑水 喂喂蝸牛。一個月三千元左右,感覺還可以。”
對于下一步的發展,孫若綺也有著自己的打算。
“因為之前都是在一二線城市銷售。我打算下一步,這邊的建設穩定了以后,就把蝸牛送向咱們泗陽的市場,讓泗陽的百姓都可以吃得上我們的好蝸牛。”孫若綺說道。